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刻文献研究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6
/ 4

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刻文献研究意义

贡噶江村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摘要:自明朝建立之初起,有藏族僧人到南京为新兴的明中央王朝效力。迁都北京后,来京藏族僧人逐渐增多,在明朝廷的支持下,在北京兴建和重修了诸多藏传佛教寺院,因此明一代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批与藏传佛教僧人或寺院有关的碑文,本文中统一称“藏传佛教碑文”。在北京明朝时期的藏传佛教碑文数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明中央政府治藏政策、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信息。本文在全面搜集北京地区明朝时期的藏传佛教碑文,对碑文和拓片现存情况、各碑文的体例和内容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


一、明代北京藏传佛教碑文收录与有关研究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于1990年4月出版,该书共有101册,第101册是索引,明代卷是第51—60共十册,是目前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收录最多最完整的汇编。据统计该汇编搜录的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共有7件。分别为《妙济塔铭》、《班丹札释寿像残碑》、《桑渴巴辣实行碑》、《法海禅寺记》(法海寺碑)、《班丹托思巴塔铭》、《护国寺僧众职名碑》,本书对石刻拓片附有碑文体例、碑身高宽、碑刻藏处等简介。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本书出版于1994年,是一本专门收录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藏有关北京的石刻资料,收录的石刻包括在北京地区刻制的和当时保存在北京的石刻,该书根据内容把碑文分类为墓碑、墓志、庙宇、会馆行会、教育、题名碑、释道经、造像和画像、艺文提名和题字、杂刻十类。所收录的明代北京藏传佛教碑刻拓片共7件,分别归类在,墓碑类2件,《妙济塔铭》、《班丹托思巴塔名》;庙宇类2件,《法海寺碑》(法海禅寺记)、《护国寺僧众职名碑》、;造像、画像类1件,《班丹札释寿像残碑》;杂刻类2件,《桑渴巴辣行实碑》,此外《藏卜坚参承继祖传住持碑记》。古籍图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引录《番经厂记》和《兴教寺成化敕旨碑》碑文内容,此外《畿辅通志》中引录《兴教寺成化敕旨碑》碑文的内容较全,以上两通碑文馆藏目录中没有收录。

目前,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研究的2篇论文,黄颢的《北京法海寺藏族助缘僧人考》(《拉萨藏学讨论会选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比较全面考释《法海禅寺记》所记载的10名藏族僧人助缘僧人的生平事迹。李志明的《妙济禅师塔铭》与明代汉藏佛教交流(《中国藏学》,2020年02期)作者摘录汉藏碑文内容并藏文译成汉文,考释碑主绰巴扎释生平,探讨明代汉藏佛教交流。


二 碑文、拓片现存情况

《妙济禅师绰巴扎释墓塔记》,1通,汉藏合璧石刻碑文,双面碑。明僧圆瀞撰、书,抄刻人佚名,明宣德五年(1430)五月立。碑阳136×54厘米,由汉文刻写,碑阴136×54厘米,由藏文刻写,汉藏两文均为楷书。拓片2张,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碑今藏于北京海淀区五塔寺。

《御制重修大隆善护国寺碑》,1通,藏文石刻碑文,单面碑。撰、书、刻写人佚名,明正德七年(1512)十月立碑。碑文有残。

《敕建崇恩寺西天大辣麻桑渴巴辣行实碑》(桑渴巴辣行实碑),1通,汉文石刻碑文,双面碑。明僧道深撰,程洛正书,张瓉篆额,抄刻人佚名,明天顺二年(1458)九月九日立碑。碑额58×62厘米,“敕赐”,碑阳148×72厘米,碑阴150×69厘米,提名。拓片2张,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碑今藏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

《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寿像记》(班丹扎释寿像残碑),1通,汉文石刻碑文,单面碑。撰、书、抄刻人均佚名,明宣德十年(1435)立碑。石碑下截久佚,额仅存“国”、“记”二字之残部。残碑58×62厘米。拓片1张,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碑今藏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

《敕建大隆善护国寺藏卜坚参承继祖传住持碑记》(藏布嘉勒灿承继祖传住持碑),1通,汉文石刻碑文,单面碑。撰、书、抄刻人均佚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立碑。碑额29×21厘米,额篆书题“续焰联芳”,碑身136×68厘米,无石刻拓片,碑今藏于西城区护国寺。

《班丹托思巴塔铭》(五台净戒禅师塔铭),1通,汉文石刻碑文,单面碑,道深撰,趙昂正书,邹干篆额,抄刻人佚名,明成化十一年(1475)七月十五日立碑。碑188×73厘米。拓片1张,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碑今藏于海淀区大觉寺旁普照寺内。

《护国寺僧众职名碑》,1通,汉文石刻碑文,双面碑,撰、书、抄刻人均佚名,明正德七年(1512)十月一日立碑。额篆书题“僧众职名”,碑额47×32厘米,碑身239×100厘米。碑阴是刻于顺治十八年的《护国寺新续临济宗碑》。

《法海禅寺记》,1通,汉文石刻碑文,双面碑,王直撰,吴谦证书,陈敬篆额,贾英抄刻,明正统八年(1443)十月十五日立碑。额篆书题“敕赐法海禅寺”,碑额37×32厘米,碑阳224×100厘米,碑阴220×100厘米。拓片2张,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碑今藏于北京石景山区蟠龙山。

《兴教寺成化敕旨碑》,1通,汉文石刻碑文,单面碑,撰、书、抄刻人均佚名,明成化二十一年(1458)六月二十九日立碑。无石刻拓片。此碑今已不存。

《番经厂记》,1通,汉文石刻碑文,单面碑,张居正撰,书、抄刻人均佚名,明万历元年(1573)四月八日立碑。无石刻拓片。此碑今已不存。

《敕建大护国保安寺圆寂大善法王墓志铭》(大善法王墓志铭),1通,汉文石刻碑文,单面碑,贾铭撰,张明书,傅亨篆额,抄刻人佚名,明正德乙亥(1515)五月初十日立碑。石碑边长62×62厘米,厚9厘米。无石刻拓片。碑今藏于北京市文物局。

《领占之塔》(残碑),1通,汉藏双文石刻碑文,单面碑文,撰、书、抄刻人均佚名,明宣德元年(1426)十一月立碑。残碑76×48厘米,厚6厘米。无石刻拓片。残碑今藏于碑今藏于北京海淀区五塔寺。此碑无拓片。

从以上明代北京与藏传佛教有关碑文看,明宣德时期所立的碑刻有3通,明正统时期所立的碑刻有1通,明天顺时期所立的碑刻有1通,明成化时期所立的碑刻有2通,明正德时期所立的碑刻有3通,明嘉靖时期所立的碑刻有1通,明万历时期所立的碑刻有1通。这些碑文是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北京藏族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原始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 碑文分类

历代对石刻的分类,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分类,朱剑心先生在《金石学》中将石刻分类为石刻、碑碣、墓志、塔铭、浮图、金幢、造像、石阙、摩崖、买地莂十类;赵超先生在《中国古代石刻概要》中根据现存碑的形制、石刻文字和用途方面,把石刻分类为墓碑(包括神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和其他书籍刻碑造像碑、提名碑、地图、天文图、礼图碑、书画碑八个类别;徐自强先生在《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中把石刻分为墓碑、墓志、庙宇、会馆行会、教育、题名碑、释道经、造像和画像、艺文提名和题字、杂刻十类;陆和九先生在《中国金石学》中把石刻分类为碑碣、志铭、塔铭和刻经四大类。根据以上分类法,本文所收集到的明代北京藏传佛教碑文,分为记事类碑文、功德类碑文、墓碑类碑文三类。

1、记事类碑文

《重修大隆善护国寺碑》

明正德七年(1512)十月的《重修大隆善护国寺碑》,碑由藏文刻写。碑身是单面体,碑文所记载的是大隆善护国寺始建和竣工(竣工时间碑文残损)时期,元皇庆、明成化、宣德等期间修葺大隆善护国寺的经过;金刚殿、藏经阁和僧舍寺院结构,佛像和法统等寺内装饰,以及明正德自己修建寺院的情况。

《番经厂记》

明万历元年(1573)四月八日的《番经厂记》,碑文由汉文刻写。碑身是单面体,碑文所记载的是番经的来源、番经厂设置时间、位置和它的主要职司功能;明穆宗皇帝出资修缮情况。

《兴教寺成化敕旨碑》

成化二十一年(1458)六月的《兴教寺成化敕旨碑》,碑文由汉文刻写。碑身是单面体,碑文所记载的是寺院修建的具体位置及寺内造塔情况。嘉勒斡凌戬(结斡领占)、扎巴藏布、索诺木巴勒丹等藏族僧人在兴教寺的活动。宪宗皇帝为了保障寺内僧人的朝夕划拨田亩和免征粮草情况,以及申明立碑用意。

《护国寺僧众职名碑》

明正德七年(1512)十月的《护国寺僧众职名碑》,碑文有汉文刻写。碑身是双面体,碑阳面是护国寺原有《京都大隆善护国寺新续临济正宗碑记》。碑阴《护国寺僧众职名碑》记载的是护国寺僧众的职名,如法王、大国师、国师和禅师等的封号。由于碑文经历多年风雨,很多字迹模糊不清。

2、功德类碑文

《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寿像记》

明宣德十年(1435)的《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寿像记》,碑文由汉文刻写。碑身是单面体,碑文记载永乐皇帝诏命班丹扎释抵京和驻京城寺内情况。后来奉命随大宝法王德银协巴返藏和出使西域,以及为了西北少数民族归顺朝廷多次往返于中央和边疆之间的功绩。

《西天大辣麻桑渴巴辣实行碑》

明天顺二年(1458)九月的《西天大辣麻桑渴巴辣实行碑》,碑文由汉文刻写。碑身是单面体,碑文记载西天大辣麻桑渴巴辣的国度、自幼小出家及抵烏思藏(今西藏)的情况。后同大宝法王德银协巴到南京朝觐、皇帝的赏赐和在京活动,以及教授密教等情况。

《敕建大隆善护国寺藏卜坚参承继祖传住持碑记》

此碑,实碑和拓片均未找到,据《在北京的藏族文物》,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的《藏卜坚参承继祖传住持碑记》,碑文由汉文刻写。碑额有“续焰联芳”四个字。碑文题名中领占扎巴等有四十一个人名,都是藏族人的名字。

《法海禅寺记》

明正统八年(1443)十月的《法海禅寺记》,碑文由汉文镌刻。碑身是双面体,阳阴均是汉文。与藏传佛教有关的是阴面碑身敕赐法海禅寺助缘提名。详细记载了助缘藏传佛教僧人大慈法王、大国师哑蒙葛、大国师班丹扎释、国师锁南释利等十人。

3、墓碑类碑文

《妙济塔铭》

明宣德五年(1430)五月的《妙济塔铭》,碑文由汉藏两文刻写。碑身是双面体,碑阳由汉文刻写,碑阴由藏文刻写。汉藏碑文都主要记载了班丹扎释侄子妙济禅师绰巴扎释生平和班丹扎释本人的生平,汉藏两文的内容有关联,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班丹托思巴塔铭》

成化十一年(1475)七月的《班丹托思巴塔铭》,碑文由汉文刻写。碑身是单面体,塔铭记载班丹托思巴的生平,自幼拜师受戒和习通密教,永乐年间进京朝贡,云游峨嵋、五台等佛教圣地,以及国师、禅师、僧官、都纲等授戒情况。

《敕建大护国保安寺圆寂大善法王墓志铭》

明正德十年(1515)七月的《敕建大护国保安寺圆寂大善法王墓志铭》,碑文有汉文刻写。碑身单面体,墓志详细记载了墓主名、籍贯、生平、拜师、授封和住持,以及圆寂等情况。

《领占之塔》(残碑)

明宣德元年(1426)十一月的《领占之塔》,碑文由汉藏双文刻写。碑文有残,只见大明宣德年秋月吉日,敕建此塔,僧录司右阐教班丹(巴伦)领占(仁钦)灵塔。

四、研究意义


明一代,随着内地与藏族地区密切联系,逐渐由许多藏族僧俗代表人物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往返于内地和藏区之间,甚至有许多藏族僧人来京后长期留在京城,为明中央王朝效力。各朝皇帝对留京藏族僧人优礼有加,封授他们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不同级别的封号。明代新建或重修改建的北京藏传佛教寺院都有十余所,如大隆善护国寺、大能仁寺、大慈恩寺、大护国保安寺、兴教寺等。此外,还有汉藏僧俗官员人士共同筹建的法海寺。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述史实和人物活动在汉藏文史书中记有其事,但是所载内容非常简略,尤其是留京藏族僧人活动记载的极为有限,甚至很多驻京藏族僧人的事绩多有失载。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有两大特点:一与藏族高僧相联、二涉及寺院。从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记述可知很多文书史料未载历史,为研究留京藏族僧人在京城活动、建寺造塔、汉藏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与不足。



结论

明一代,随着内地与藏族地区密切联系,逐渐由许多藏族僧俗代表人物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往返于内地与藏区之间,甚至有许多藏族僧人来京后长期留在京城,为明中央王朝效力。各朝皇帝对留京藏族僧人优礼有加,封授他们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不同级别的封号。新建或重修改建的明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有十余所,如大隆善护国寺、大能仁寺、大慈恩寺、大护国保安寺、兴教寺等。此外,还有汉藏僧俗官员人士共同筹建的法海寺。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述事和人物活动在汉藏文史书中记有其事,但是所载内容非常简略,尤其是留京藏族僧人活动记载的极为有限,甚至很多驻京藏族僧人的事绩多有失载。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有两大特点:一与藏族高僧相联、二涉及寺院。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为研究留京藏族僧人在京城活动、建寺造塔、汉藏宗教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与不足。

北京明代藏传佛教碑文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其他文字史料不可代替的价值。正如,记载藏族爱国爱教人士为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做出贡献的《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寿像记》碑文;象征汉藏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法海禅寺记》碑文。因此,此类历史文物应当加倍爱护的同时去进一步挖掘、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

圆瀞:《妙济塔铭》,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五十一册,第63—64页

佚名:《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寿像记》,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五十一册,第79页

道深:《桑渴巴辣行实碑》,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五十二册,第10—11页

王直:《法海寺碑》及《法海禅寺记》,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五十一册,第114—115页

道深:《班丹托思巴(净戒禅师)塔铭》,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五十二册,第123页

佚名:《护国寺僧众职名碑》,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五十三册,第179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墓碑,第7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墓碑,第9—10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庙宇,第211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庙宇,第227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造像、画像,第451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杂刻,第503页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杂刻,第505页

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徐自强: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4月

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