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6
/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 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陈小文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下城小学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关键阶段,对于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从核心素养视域出发,分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问题;优化策略

引言:体育以身体和智力的活动为基本手段,通过一系列科学运动,实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培养顽强意识和良好习惯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逐渐显露出必要性,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促他们获得良好的品质观念,对其个人发展十分重要,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程缺乏重视,教学效果不深刻

体育课程缺乏重视不仅体现在学校、教师、家庭方面,学生自身也缺乏正确的体育观念。因为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始终被当做一门副科来对待,游走在可有可无的边缘,出现了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较少,课程占用严重等问题,学生对课程理解浮于表面,缺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上的熏陶,严重阻碍了体育素养的培养[1]

(二)体育内容单调,课程整体不连贯

纵观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存在内容单调且重复的问题,而且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跨度较大的课程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容易打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中小学正是学生打好体育基础,锻炼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因为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其缺乏正确且全面的健康知识和行为,学生对体育项目掌握不彻底,影响了良好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体育情感与品格。

(三)资源配置欠缺,学生运动能力不足

因为社会各界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校资源配置差异较大,但是整体都存在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学校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完善,或者投入实际教学的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使得体育课程缺乏科学性和适宜性,学生不能在实践中掌握运动技能,不能在完善的资源带动下产生学习兴趣,体育课程整体呈现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教师探寻合适的方法策略,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将新课标要求落到实处,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中中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以及体育情感与品德,从三个维度分析了体育课程的协调与统一,强调了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将核心素养贯穿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过程,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突显体育课程的教育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保证课程开展的连贯性。在这些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提高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体育知识,培养出良好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中中小学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一)科学设计,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

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应获得足够重视,并立足客观合理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课程效果。首先,明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升运动能力融合在目标之中,并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奠定课程开展的基础[2]。其次,合理选择教学方式。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同样重要,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开展,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知识,保证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获得基础的运动技能,例如,跑步、篮球、足球、体操等,为后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重视培养运动习惯。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例如,“运动前热身”、“每天跑步10分钟”等,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正确引导,强化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

健康知识与行为与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具有正相关联系,所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十分必要。首先,引导健康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体育课程和运动锻炼的重要性,使其主动接受课程内容,在正确的学习中消除畏惧心理,全面认识体育课程。其次,渗透健康知识。教师应积极渗透安全防范、科学健身以及运动伤病的治疗知识,借助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保证健康知识渗透的有效性。最后,培养健康行为。教师正确引导和示范,从连贯性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注意动作的规范性,不可盲目教学,打破体育运动的规律。

(三)升华教学,渗透体育情感与品德

体育情感与品德是核心素养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升华主题,将肢体运动上升到精神层面,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具备坚持、勇敢、团结、乐观等体育精神[3]。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期,有效落实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悟体育魅力,了解竞技精神,获得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另外,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征,积极开展游戏教学和视频教学形式,既能实现运动知识的渗透,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了解体育运动的包容性、竞技性、深刻性,直观感知体育赛事的精彩,体会运动健儿散发的拼搏精神,获得情感与品德上的熏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中小学体育课程应该重视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意识与行为、体育精神与品德的培养,遵循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教学,从意识引导过渡到能力培养,最后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洋,蒋金武.新课程背景下中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运动精品,2018,3712:6-7.

[2]马志俊.中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9,04:143-144.

[3]沈亚飞,李启迪.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视域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例析[J].体育教学,2020,40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