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心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8
/ 2

佛学心谈

顿佳璐

( 西北大学 艺术学院 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佛学中的“因与缘”实在是神奇,我们理应通过双眼去观察世界,不仅要观察表面现象,也要追究其隐形因素,探索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因与缘”。通过简要剖析日常生活之中发生的琐事以及以丰子恺为例,探索佛教中的"因与缘"的联系。

关键词:佛学体会、因与缘、佛学感悟

“佛”与我们的生活始终是两条相交的线,有所穿插,有所联系。当我们怀着佛学理念去留意于身边的人、事、物时,你或许就会感受到“佛”的力量无处不在。

我曾专门去听佛学讲座,听课的学生问起佛,这位女老师当机立断反问,佛是什么,佛学是什么,佛教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也使我醍醐灌顶,我也应该思考这个答案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每个人对于佛的理解或许会有各种各样的而不同,但佛就是这样,容纳万千,吸收万千,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佛学文化。

回想起幼年时的自己以为迷信就是信佛,我想,这样认为的人不在少数,但当我正经接触佛教之后,两者千差万别。具有先进思想的梁启超先生总结出的精髓1,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2。前人亲身去体验,去探索,告诉我们他们真实的感受与理念,传授给我们他们切身的体会,前人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便利。

在那次佛学讲座中,老师所讲的一些示例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受。比如说讲到前生、轮回、善报、恶果、缘起等佛学问题时,让我单纯的去听这些词语,我也只能看到字面意思,并没有更深刻的体会,但将这些词语联系到个人的生活中时,当你蜷缩在凛冽的寒风中的冬天能够喝上一杯热水,这时应该去感谢给你提供有热水的环境;当你在挨饿受苦,这时希望世间所有挨饿受苦之人的痛苦都集中在你这里;当你打水时帮舍友去打一下水,举手之劳的事情又何足挂齿呢。道理永远都是听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不易。而我的感受是,也许自己去帮别人做了顺手的事,或者自己主动地去做了能帮助他人的事,受惠之人并不会感激我,我所做的都只是劳累了自己。不久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这种想法实在不是大人所为。禅语有句话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去帮别人实际也是在帮自己积累福分,自己并不算是吃了亏,而是换得了更大的福报,也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因与缘。

所以在佛的领域里,我更信奉“因与缘”,通读过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也正是因为宽泛的阅读,以至于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第一印象。作者在第一章因与缘的小节里,他以煮鸡蛋为例,如果没有不断的变化,蛋就煮不熟;煮好蛋的这个结果,需要有某些最基本的因缘,很显然的,你首先需要有一颗蛋、一锅清水,和一些加热的元素。另外有些非必要的因和缘,像是厨房、灯光、勺子、还有一只把蛋放进锅子的手,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没有意外因素的干扰,就像突然停电或者天然气耗尽之类的意外发生。当因与缘联系起来,并且没有外界的障碍干扰时,那么结果是必然的。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注定的或是运气所致,但事实上,至少在起始的时候,我们是有能力对条件产生影响的。然而,尽管我们改变想法不想让蛋煮熟,可它还是会熟。就像蛋一样,所有的现象是都是可变的,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才会让我们的期待落空,结果和预期不符。事例虽然微小,但其内含的哲理却意味深长。

走进日常生活,联系自身情况,这让我不禁追忆起自己的上一段感情,发生在上个学期,我和他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正是因为我们之间一位共同朋友的介绍(称他为A),所以A也是我和他在一起这个结果的基本因缘,时间再往前推移,如果我跟A没有分在一个班里,或者我没有填报这所大学,没有认识A,也许我跟前任就不会因为某些元素走到一起。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有了前面我没有和A认识的铺垫,那么我和前任就不会再相遇,但我们之间已经埋藏了隐性的缘,必然会有其他的元素等着我们相遇。我不能肯定这两种结果的正确性,如果根据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看法,若我和前任之间的某些基本的因缘存在,非必要的因和缘也存在,再加上一个重要的条件,当无数因与缘组合在一起,并且没有阻碍,那么我和前任的相遇就是必然的。

此时提及行走于文学与艺术领域的丰子恺与佛学就有着因与缘的联系,以丰子恺与佛教的渊源为切入点,丰子恺皈依佛门,对他后期的漫画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其《护生画集》是最为世人所知的漫画作品,这凝聚了他大半生的心血,在佛教界、文化界、美术界都广泛流传,影响巨大。他的《护生画集》体现着佛学思想,这和其本人的思想有直接的关系,而丰子恺佛学思想的形成,又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社会时代的变化以及师门之间的影响不可分割。从丰子恺的童年轶事中可以看得出,其实丰子恺与佛教的联系在冥冥之中已经发生了,丰子恺小时候家中也曾供养菩萨,他也经常被祖母带去寺庙烧香拜佛,参加佛事庙会等,丰子恺在自己的文章也曾记录过一些小时候与菩萨相关的事。这些在浙江石门镇流行的与佛教相关的民风民俗,使丰子恺从小就耳濡目染,无形之中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丰子恺的佛性是生而有之的,关于丰子恺的一则轶事,丰子恺不能吃肉,一吃会呕吐,他自己也说不上是由于什么原因,丰子恺的母亲担心孩子不吃肉缺乏营养,就把肉切成小粒再用豆腐皮包起来,让他吞下去。结果丰子恺吃下去不久,就觉得胃里不舒服,而且连肉带饭都吐了出来,于是母亲不再强逼着他吃肉。可以说自此,丰子恺就与素食主义挂上了联系。在《艺术家的传奇——一次史学上的尝试》一书中作者是恩斯特·克里斯、奥托·库尔茨也提及,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对于一个人此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通过丰子恺的轶事就能发现,他在冥冥之中就已经与佛教有了不解之缘,有了这个“因”,也因此也就有了丰子恺与佛教的“缘”,这影响了丰子恺的艺术思想,也成就了丰子恺的艺术作品。

而弘一法师、李叔同、马一浮等人的吸引也是丰子恺与佛门紧密相连的助因。所以在师门的影响下,丰子恺与佛教的关联更加紧密了,通过丰子恺的佛教漫画作品也能够看出其影响。画家丰子恺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丰子恺身上,既有诗意盎然的艺术性,又有超尘脱俗的佛性,二者的融合使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一株奇葩。而这些因素也就是丰子恺佛学思想形成的基本因缘。丰子恺的少年轶事、“四·一二”反革命事件以及在师门的影响下,由于这些因素的产生,对丰子恺皈依佛门前的成长中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后来丰子恺皈依佛门的重要原因。因为皈依佛门,对佛经的研读,这对丰子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致丰子恺自觉地把这种影响带至了艺术世界中,形成了佛学与艺术相交融的独特艺术。

用言简意赅的、亲身经历的例子去说明“因与缘”,若没有前面这些基本因缘,丰子恺也就不会形成佛学思想,不会创作出《护生画集》,就像前文以自身的经历为例,丰子恺和佛学思想已经埋藏了隐性的缘,这就会有其他元素使丰子恺渐渐形成佛学思想,从而才产生一些具有佛教思想的漫画作品,而影响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佛学中的“因与缘”实在是神奇,我们理应通过双眼去观察世界,不仅要观察表面现象,也要追究其隐形因素,探索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因与缘”。佛学这个领域实在是浩瀚无垠,从佛学领域我们可以了解了一个广博的,令人感动的文化海洋,虽然不惑很多,但看到了一种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2. 《丰子恺文集》全七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艺术家的传奇——一次史学上的尝试》,恩斯特·克里斯,奥托·库尔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1990年





1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2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