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送别诗的自我形象抒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8
/ 3

高适送别诗的自我形象抒写

席金玲

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水帘中心小学 陕西 咸阳 713500


高适是盛唐的著名诗人,诗人为谋求功名屡次出塞入塞,遨游干谒,交友甚广。常常与亲朋好友聚散离合,留下67首记载诗人特殊阅历的送别诗篇。送别诗是诗人生活动荡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他的送别诗中能够看到诗人的个性特点,人生理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自我形象。悲凉慷慨中寓于的豪壮之气;同友人壮志难酬不平之下的豁达心态;“性拓落,不拘小节”的“人世间”诗人,以及在饱尝了炎凉世态后仍然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和诗人浓厚淳朴的友谊抒写。

一、悲凉慷慨的豪迈气魄

送别诗一般来说充满着离愁别绪,而在大唐盛世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去充斥着充满着豪迈气魄。高适就是盛唐诗人中表现豪迈送别具有特色的诗人。诗人早年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经历了盛世之下自然灾害和繁重的赋税下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诗人从小就怀有远大的志向,二十岁时立志长安,却屡次失败,这种怀才不遇的心境,让我们想到的是一定会加重诗人别离时的悲凉。然而高适的送别在悲凉中充斥着豪迈,境界之宽广,气魄之雄伟。“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慕府下,书记日翩翩”(《别冯判官》)此诗开篇就有恢弘气派,接着写战事来临,浑将军一心为国,后又写道将军英勇奋战,到最后回到主题,辞别毫无悲感,反而透漏出那种急切立功的豪情壮志。“李广从来先将军”(《送浑将军出塞》),《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补偿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此处以李广喻之,可见其雄心战略。但是“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转折,“别京华”是他仕途坎坷的开始,“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便是诗人学求入仕的巨大挫折。诗人以“单车入燕赵”(《酬裴员外以诗代诗》),欲从军边疆,沙场报国建功。他“登蓟门”而遥望,只见沙漠茫茫,“风尘”四起,痛悼时艰,“倚剑”感愤,但报国无门,不禁想起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得遇雄主,叱咤疆场,建功业,成英名,自己却空怀抱国志向,诗人用御敌名将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

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盛唐时期,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逐渐频繁,文化的交融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盛世。家喻户晓的《别董大》便是诗人高适和琴师一面之缘后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无边的黄云,凛冽的北风和漫天的大雪,衬托别离时的悲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并未诉说离别之愁,而是以豪迈高昂的语气,对友人以鼓励,使人顿觉天高地阔,柳暗花明。

《旧唐书·高适传》曰:“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2]《新唐书·高适传》也有叙述:“少落魄,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 [3]诗人高适时处盛唐,他的那份政治热情在世态炎凉的重重打击下,并没有消减。面对着与自己相同经历与遭遇,且有着共同进取之心的友人,在别离的伤怀的同时,更多带给的是豁达的安慰及鼓励。“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恩贤才,何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男儿命未达,且尽手中杯。”(《宋中遇陈二》),“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郊古赠崔二》),“丈夫遭遇未可知,买臣举父皆如此”(《送蔡山人》),“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东平留赠狄司马》)。高适无处不在勉励友人积极进取,相信总有一天会飞黄腾达。“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举帆风波渺,倚棹江山来”(《送崔录事赴宣城》),高适阔别之作,处处洋溢着高昂向上,乐观豁达。

三、质朴爽朗的率真品格

殷璠赞扬他的诗歌“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4]就是说,高适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友人肝胆相照。“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诗人直抒胸臆,平铺叙述,淡淡的引出别离,暗合着幽幽的别愁与期冀。高适其诗“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就传布。”[5]诗人闯荡京师,游历梁宋,落魄失意时,尽管两袖清风,一身贫困,却是“弹琴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高适情感热烈,质朴爽朗,往往坦率真实地表现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表现诗人爱人民,同情下层民众的情怀。“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送军到蓟北》),表达自己的愤慨不平之气。

郑振铎先生:“他不使酒骂坐,不故为隐遁自放之言,不说什么上天下地,不落边际的话。他是一位人世间的诗人。”

[6]高适善于用朴素简洁而有饱和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以动人心弦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坦荡深沉,富有厚度,离别与遭际,同情与祝愿,都坦露出来。天宝年间,高适,杜甫,岑参等人同游长安慈恩寺塔,众人都写诗记游,“高、岑诗先写塔势高耸,未写身世之慨,诗中平平叙来,余味不多。”[7]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直铺叙述,由早期的凄凉悲苦到后来的失意南归,道途艰辛,后又沉沦下潦,但诗人直白希冀,质朴精炼,纯朴自然,不事雕琢。

四、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建功立业是中国士人传统的文化心态,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8]《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9]。诗人高适处于大唐盛世,当然也强烈的充满着积极入世的愿望,“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着边塞立功的豪迈情怀。《旧唐书·高适传》称高适“务功名,尚节义”,在其送别诗中,更直接的显示出自己的“务功名”,“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别王彻》)诗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功名,如《题李别驾璧》“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军问始终”,年纪尚轻的诗人在考制科失败后,依然没有放弃追求,继续苦读诗书,《鲁郡途中遇徐十八録事》“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答侯少府》“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诗人用心苦读,胸中自由真才实学,这也造就了诗人的政治才干。《旧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在贫困潦倒时,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夸之”,陇右节度使又兼河西节度使又兼河西节度使进封西平郡王的哥舒翰也“见而异之”,并“充翰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哥舒翰被任命为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高适也升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旧唐书高适传》“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之势”,并建议竭内府所藏财物,募敢死之士守长安,却没有被选宗采纳,后来,高适又随玄宗赶成都,玄宗想让诸子分镇天下,高适盛言不可,玄宗不听,后导致混乱。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在怀才不遇,仕途艰辛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隐逸情怀。高适“务功名”,在仕途屡次失落,极度失望下,不免流露出一种归隐之心。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人由冀北南返宋中途中的淇水。诗人二十岁怀着建功立业的幻想雄心壮志的来到长安,但“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自己空怀抱负,抑郁不得志,不得不漂泊,在如此绝望之下,诗人“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退居田园,过着躬耕的惬意生活,然而“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诗人经受了失望之后,并没与真正潇洒出尘,与世无争,却是从心底里喊出了愤懑之语,他对政治的热度并么有丝毫减弱,绝没有真正归隐的余念。《旧唐书·高适传》“而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种评价从侧面反映出高适的政治才能。天宝十五年,永王李璘叛乱,图谋割据东南。唐肃宗李亨听说了高适的盛言,便派他处理叛乱,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率兵讨伐李璘,平息叛乱。一年内,高适由八品左拾遗跃为三品节度使。仕途之路,一路高升。乾元二年,蜀中大乱,高适为彭州刺史,率部平定,稳固蜀中局势。广德二年,高适进封渤海县侯,实现了封侯的鸿鹄之志,但这一路走来,千辛万苦,演绎的是一位仕子的入世才干和精神气质。

五、浓厚淳朴的友谊情怀

高适一生交友颇广,与盛唐许多诗人有来往,正如诗人高适所述“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酬裴员外以诗代书》)“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送前卫县李寀少府》)诗中表明,其与作者交情十年,杨柳惜别,“情不深而自远”。[10]《醉后赠张九旭》“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诗里将擅写狂草,爱饮酒的书圣张旭描写的活灵活现,高适也劝朋友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前程,不可放任自流。“世俗交谊不亲。而泛云知己,所谓慢相识也”[11]《夜别韦司上,得城字》“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诗人“就董君身上想出赠别至情,为其壮行,谱成送别乐章最强音。”[12]高适与杜甫的友谊被传为诗坛佳话。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就是写给杜甫的,《唐才子传校注》“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

[13]汴州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人相遇,成为中国文坛上一段美谈,他们留下了的诗篇,感人至深。

高适得送别诗抒写着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勉励,在苍凉悲壮中透出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及勃勃向上的精神。诗人一生都在为入世而做着不懈的努力,其诗歌“胸臆语”的特征表现的大胆直率,淳朴自然,把一个活脱脱的仕子形象展现出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诗人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2872页.

[2] [后晋]刘昫.旧唐书·高适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列传第六十一.

[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高适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列传第六十八.

[4] [唐]殷璠,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第180页.

[5] [宋]计有功.唐诗纪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342页.

[6]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75,第323页.

[7] 熊礼江.隋唐五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页.

[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第166页.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第1088页.

[10]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442页.

[11]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333页.

[12]《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鉴赏古诗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第324页.

[13] 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