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机械制造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8
/ 2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奎宇

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0

摘要: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创造力,因为中职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不仅包含很多交叉学习内容,而且还包含一些深奥的知识点。当然,最重要的是没有实践技能的支持就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在现代制造背景下,人才教育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工程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逐步培养创新思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教学改革优化

1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存在不足

1.1创新实践环境存在明显漏洞

众所周知,学习机械制造是非常实用的职业。但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实验是检验专业人员能力的最佳方式。如今,许多公司都考虑了实习过程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利益;二是安全性。实习生的位置只取决于听课和观察的能力,实践能力无法积累,实际的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不符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违背教学意图的。此外,实习生未能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向,不能将100%的精力集中在机械专业的研究上,因此学习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实践与课程的链接仍然有改进的余地,师生关系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更重要。因此,需要一支教师团队来帮助学生,如果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这些创新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效果将永远无法改善。

1.2创新内容不够完善

研究表明,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采用通用的方法来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一些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接受创新活动的培训和学习。我们需要改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扩大创新培训的范围,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创新思想和进行机械研究。还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创新实践功能发展的规范体系。鼓励学生体验创新和创造力的魅力。机械制造带来的社会竞争力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3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优化程度很低

中职开展培养培训计划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相对不足,应消除传统培训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实践相融合。这就需要严格完成相关计划,而不是仅听取意见。只有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体系,才能不断输出创新型人才。

2.机械制造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2.1有利于满足国家制造业战略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确定,我国制造业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产业升级,低端的粗放型产业向高端精细型产业转变。高端制造业的兴起必将提高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应该适应国家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制造业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2有利于中职学生软技能培养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核心体现在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硬技能是指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关的技能,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通常经过反复操作即可习得。软技能又称非技术技能,是指体现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通用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工匠精神”,等等。目前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软技能”的掌握程度。

3.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

3.1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与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恰好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可在围绕实际工作内容为任务教学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相关机械制造工艺理论与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多种学生加工方式方法,更要关注学生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零件的加工与生产相联系,增强其动手能力。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划分2-4人学习小组,让学生数量能够与学校实验设备情况与零件加工任务数量相符合。例如,在进行轴套类加工教学中,教师要先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要选择类似偏心轴、方箱体、导套等典型工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一典型工件所需要运用的加工方式,所用的机床类型有哪些等问题,通过布置讨论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转移到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上。其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帮助学生们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选择原理,掌握各种表面加工方法的相关加工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围绕工件加工路线展开教学与指导,教会学生们结合工件的材料、结构、性能、余量和表面粗糙度,选择最佳的加工方式,使得学生们全面理解与掌握表面加工方法。

3.2积极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一是情境法。教师借助相关设备、工具及多媒体等,模拟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将所学的知识与情境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意识。二是任务驱动法。设立具体的目标及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经过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想办法,团结协作完成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三是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教师选派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小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日常分工协作。

3.3注重校企联合,锻炼实践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业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各种平台。一是参观见习。根据学科特点,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日常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到相关工厂、公司、基地进行参观考察、现场观摩,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二是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到合作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顶岗实习中,应注重发挥企业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采取老带新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角色,以尽快掌握实践操作基本技能技巧。三是实践考核。在学生实习一个阶段后,应该进行相应考核评价。在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时,应该坚持定量考核评价与定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只有注重实践考核,才能让学生从内心重视实践操作。对于实践操作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和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予以相应的批评教育;对于实习成绩不达标的,重新进行实习考核,直到其考试合格为止。

3.4以考评为引导,优化实训体系

对于教师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除了通过教师培训以及重构课程体系进行修正之外,还可以借助考评体系的完善进行优化和整改。首先,在考核方面应强调理实并重,在理论方面的考核仍然以笔试为核心,通过试卷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并将其理论成绩设置为最终成绩的30%。在实践技能考核方面,则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完成考核,教师可采取完整项目设计作为考核内容,将计算机操作、机加工、AutoCAD、数控机床操作等技能训练进行整合,具体如下:①要设置学校教师评价专区,一方面进行理论成绩上传,另一方面进行实践项目考核评价;②要设立企业教师评价专区,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③则要设立学生评价专区,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从更丰富的视角表现学生的能力,以保证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结语

综上所述,为推进我国机械制造生产能力的发展,中职学校与教师要注重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的开展,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与实训指导的同时,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交流、专业培训等方式了解机械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时代性技术知识,让学生们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实际生产相接轨。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兼顾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实际能力与未来就业与发展相贴合,培养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彦兆.中职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3):144+128.

[2]杨博文.浅析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J].时代汽车,2020(15):51-52.

[3]艾翠蓉.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360-361.

[4]周兰菊.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9(1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