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后联合艾地苯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3
/ 2

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后联合艾地苯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评价

刘俊杰,罗文峰,刘桂莲

会昌县人民医院 江西 会昌 3426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联合应用艾地苯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联合采用艾地苯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临床治疗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联合应用艾地苯醌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艾地苯醌;阿替普酶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在所有脑卒中中占比高达60~80%[1]。急性脑梗死具有很多病理因素,且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失语、偏瘫等神经功能损伤临床表现[2]。本文旨在分析艾地苯醌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女16例,男14例;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8.46±3.26)岁;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女15例,男1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9.01±3.19)岁。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予以控制血糖血压、降颅内压、抑制血小板等常规治疗方法。参照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生产企业: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剂型:注射剂;国药准字:S20110051;规格:50mg/瓶、20mg/瓶)静脉溶栓治疗,以患者体重为依据静脉滴注阿替普酶0.9mg/kg,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90mg。在1min内静脉推注10%,其余90%剂量在1h内匀速静脉泵入。

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艾地苯醌(生产企业: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剂型:糖衣片剂;国药准字:H10970363;规格:30mgx12片/盒)治疗:餐后口服艾地苯醌片,每次30mg,每天3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患者治疗有效率分析标准为: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超过90%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89%之间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低于50%视为无效[3]。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评分量表作为评定标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作为评定标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两组患者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4.0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间脑梗死面积变化、NIHSS评分、SF-36评分;采用X2检验分析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与观察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n=30)

19(63.33)

4(13.33)

7(23.33)

23(76.66)

观察组(n=30)

24(80.00)

5(16.66)

1(3.33)

29(96.66)

X2




5.1923

P




0.0226

2.2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分析

治疗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与观察组比较明显更高,SF-36评分明显更低,脑梗死体积更大,P<0.05。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分析(60752dbcb6543_html_a4bcf8561cd69765.gif ±s)

组别

时期

参照组(n=30)

观察组(n=30)

t

P

脑梗死面积(cm3

治疗前

16.48±2.56

16.51±3.01

0.0415

0.9670

治疗后

13.26±1.26

9.68±1.24

11.0918

0.0000

NIHSS评分(分)

治疗前

12.06±3.16

12.11±3.22

0.0607

0.9518

治疗后

7.59±2.01

4.26±1.65

7.0137

0.0000

SF-36评分(分)

治疗前

50.16±3.59

51.01±4.01

0.8650

0.3906

治疗后

60.38±5.94

68.49±5.48

5.4964

0.0000

2.3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变化,用药治疗过程中也无1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讨论

脑卒中不仅是我国常见疾病,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病死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也不断增高,有调查显示,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较年龄在45~54岁之间的人高出5~8倍,患者即使存活,也有50~70%的风险留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失语、瘫痪、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均造成了巨大负担。我国脑卒中患者中医脑梗死最为常见,因此提高对此病症的重视程度,予以患者有效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减轻社会负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急性再灌注治疗方法,其中常见药物包括改善循环药物、降糖药物、降压药物、他汀类强化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急性再灌注手段有包括血管内治疗、静脉溶栓治疗[4]。阿替普酶是临床新型的溶栓治疗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特异性高等特点,可以在机体血栓位置将纤溶酶原有效激活,进而将血栓溶解。本次研究中分别予以对照组单纯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阿替普酶联合艾地苯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表明联合用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更高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联合应用艾地苯醌治疗,不仅能明显缩小脑梗死面积,还能减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尤晓涵.藻酸双酯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6):1678-1682.

[2]史哲,邢岩,王拥军.早期强化他汀联合阿替普酶对超早期脑梗死近期疗效及CISS分型关系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8,64(5):78.

[3]刘家斌,王明琪,欧阳懿.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药品评价,2016,13(22):43-44.

[4]朱立勋,耿瑞慧,陆学胜等.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价值[J].武警医学,2015,26(6):555-557.

项目名称: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GZ2019ZS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