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3
/ 2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探讨

周乐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10043


摘要:国家经济建设内容,其中就有关于城市化建设的安排,城市化建设能够提高乡村的经济水平。对农村土地加大管理力度,刚好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能够保证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步。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关系

1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管理
  1.1土地规划管理的作用
  我国虽然国土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国土开发程度有限,对已有的土地规划的合理性不足,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为了能够对我国的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将土地资源的作用彰显出来,我国政府制定出相关的条例对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进行约束。目前,在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就是结合现实需求来对土地进行管理,有效地提高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规划地区带来更好的经济发展。此外,相关部门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时,还需要注意开发方案的合理性,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将土地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城乡规划体系
  相对来说,城乡规划体系的独立性较强,结构较为完整,在城乡规划体系中,地方性和区域性是该体系中十分关键的特征,在进行城乡规划工作时,一般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都是根据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完成规划管理方案的制定工作,但是这可能会对相关工作的可行性造成影响,因此,相关的规划单位还需要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考虑。
  1.3矛盾点
  (1)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核心是保护土地资源,是以土地资源为中心组织的规划。土地规划管理的发展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在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和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人、社会经济和土地的协调发展。在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下,不仅能够保障基本的农田用地面积,而且还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打造出可持续化的土地利用环境。第二,加大土地管理力度。我国土地利用基本国情是人均土地面积较少,土地资源有限。通过土地资源规划管理能够将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选择不同的管控方式。第三,能够完善土地管理。土地管理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多个因素的影响。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规划制度,完善土地管理。
  (2)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为目的而利用土地。城市规模发展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就越多,土地资源的数量也会快速减少。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一些土地资源,这与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目标相悖。

2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
  2.1土地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实施的中心
  由于市场经济的壮大发展,需要将土地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并带动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居住环境相对集中,为城乡布局规划提供了便利。为了使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具有合理性,相关负责部门要对土地进行科学安排。
  2.2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相互衔接
  如果土地规划方案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矛盾,那么将会阻碍城乡规划实施,使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扩大与发展。为了使土地真正得到合理利用,具体负责部门要建立土地规划管理体系,对土地规划管理进行科学引导,以二者的关系为主,进一步深化土地规划管理工作。

3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协调发展的措施
  3.1规范用地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应规范土地利用标准,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为了进行城乡建设,大量占用农村耕地。部分土地未按原计划规划使用,造成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对于征地,要制定相关规划,明确用地面积,避免大规模土地开发。此外,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做好征地相关工作,使农村发展不受影响。在城乡规划中,要实地调查,收集各种建议,结合国家政策,做好征地和农民安抚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耕地,使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共同发展。
  3.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无论是土地规划管理还是城乡规划,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土地征用往往涉及多重利益。平衡各方权益,首先要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引导农民跳槽,同时提高征地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其次,要考虑土地的性质、质量和规模,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建设用地,要加强监督管理,遵循保护耕地的原则,充分体现土地规划的意义。严格执行现有各项政策,确保这些政策既能满足实际建设需要,又能保护土地资源。


  3.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也很大,使得人均土地资源面积很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规划工作打下基础,保证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果,保障社会稳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均衡配置。过去,我国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发展工业,森林砍伐占用了耕地面积,不仅减少了农业用地面积,而且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通过合理正确的经营策略提高土地规划的力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绩效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4实行统一管理,保持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有效性
  土地资源管理是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的有效性,在管理模式上,要根据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性,逐步实行统一管理,采取有效的规范化措施,从而促进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保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浙江省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为例,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前,设计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和调查实际需要规划的区域,掌握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实际情况,具体规划区内医疗条件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明确土地资源的实际使用需求,尽可能考虑各种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规划策略和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规划措施的准确落实,有效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同时确保规划管理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这对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5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管理
  根据城乡建设的现状,实施联动政策增加与减少土地资源建设和规划过程已成为城市和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是非常促进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城乡土地资源使用增减环节法,可以正确引导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促进农村居民点结构的建立和转型起到积极作用。在提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优化城乡结构合理布局、保障农民耕地充足供给的同时,形成集中管理结构,进一步缓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矛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实际建设经营过程中,农民违背意愿的程度有所不同,可能会出现城市建设用地征地增多的情况。有必要以土地规划管理措施为重点,合理规划运用相关的增减政策。从而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城乡规划更加有效和规范。。
  3.6有效的土地资源协调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研究适应当前形势的新的规划方法,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协调管理。土地管理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积极改善。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而言,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来推行的。而城乡建设、城市和农村建设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也是基于此而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在实行规划管理时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城镇的多样化资源,规划管理主要是对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必须进行有效协调和统一管理,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3.7推进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土地资源规划和城乡管理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这种新形势的发展趋势是促进土地管理和城乡规划的发展。为了二者的和谐发展,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制定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土地规划方案。一是考虑城乡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二是根据土地经营规划制定城乡规划。所以说,有必要建立“双调控”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经验,将制度化与通信信息系统相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确保这两个计划在执行中的协调。比如说,对于城市来说,它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重要资源,所以对于一些资源有必要实行保护。在限制施工区域,有必要事先与村和农村经营单位、所有制单位沟通,达成联合合同,从而使得两者可以更好地得到实施。

结束语
  土地规划管理是在开展城乡规划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不重视这种联系,将会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导致土地得不到合理利用,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因此,在开展城乡规划之前,必须明确土地规划管理的内涵,针对土地规划管理给予专业指导,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慧.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219.
  [2]翟剑辉,于亮.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矛盾及建议[J].居业,2019(12):162+164.
  [3]周岗.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居业,2019(12):180+182.
  [4]孟松蕊.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地产,2019(2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