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4
/ 2

中职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杨雅玲 黄植功

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为向制造强国迈进,国家教育越来越强调培育具备匠心的技能人才。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培育路径: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提供更多技能比赛的机会;加深校企合作中工匠精神的师徒传承。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技能人才;培育路径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文件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转变以及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提醒产业和企业,价格低廉不是决胜武器,工人们的匠心制造才是促进经济转型的动力。现在的技能人才不单单是按照固定的规格流程将产品制作出来,而且要关注到制作过程的细节,具有耐心、坚持、一丝不苟的品质。这要求现代职业院校需重视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本文基于此背景,积极探究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中职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定义。现在工匠的含义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还包括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技术技能工人,如:汽车维修人员、餐厅服务人员。技能、技艺和技术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更重要的是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人文关怀[1]。其中创新能力是最高境界,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应用到产品开发中。薛栋将工匠精神分成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从尚技和尚德两个维度剖析。本文认为,新时代中职技能人才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中的职业能力,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以及喜爱并且坚持自己工作的热情。

(二)中职技能人才

姜大源教授认为技能表现为具有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与技术的区别是前者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后者只能按固定模式套用在一般问题上。中职学校技能人才的能力包含三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工匠精神在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中都应该有所体现。专业能力是指具有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知识。方法能力包括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社会能力指进行某种职业工作所必须的人际交往交流、职业道德等。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换 ,对产品和服务有高品质的要求。这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保障向企业输送具有知行合一、德艺兼具、甚至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5):8-12.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教育研究[J].2011(11):70-75.


二、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环境和校园风气不正

一些追求轻松、快速挣钱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职业院校中流传,学生受此影响,心中浮躁,难以静心学习技能和精心制作产品。学校为了追求招生和就业率以及比赛中获奖,过多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工匠精神的教育。技能人才的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个人持续发展需要两种实力:硬实力,指知识、技能;软实力,指职业精神[2]。因此需加强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环境。

(二)学生的实践不够,工匠精神仅停留在文字

在校生大部分通过思想道德课程或者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强调,来认知工匠精神,但是对其在行动领域的培育却很少。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践中落实,不仅要对其有正确认知,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中养成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三)中职学校教师能力的欠缺

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人,扮演着人生导师的角色,不仅要教给学生先进的技术理论,更要让学生具备勤奋、认真、严谨细心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然而大部分专业教师由于实践经验不够,自身缺乏工匠精神。在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较少有工匠精神的渗透。在专业实训课和顶岗实习中,学校更重视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技能的学习,教师没有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去感染学生。


三、中职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实现

(一)建设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

作为隐形教育资源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在学生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社会主流媒体通过网络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宣扬大国工匠事迹与品质,弘扬一种追求产品质量、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与态度,从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软实力。在学校可以通过发现校园工匠,宣传、促进榜样人物的表率作用,让同学相信工匠精神离自己并不远。同时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感受真实工作中认真负责细心的态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看重的重要品质。

(二)举办各项技能比赛

工匠精神不仅是道德课或者实验操作课上老师的讲解,更是需要学生们在一个较完整的项目、产品制作过程中磨练出来。其中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是一个较好的平台,学生们通过比赛过程去体验、感知工匠精神。各项技能比赛也需要将产品制作过程的工匠精神纳入评价指标,而不是只关注产品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如程序员的职业素养包括在程序的编写中是否在每个语句后面正确标明注释。教师也应该多参加此类比赛,加强技能的学习、和比赛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团队合作能力。在比赛中激发对自身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传达敬业、乐业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教育理念。

(三)加深校企合作中的师徒传承

对企业来说,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严谨、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可窥其对于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看重,因此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3]。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老师的课堂教育,还需要企业中有高超技能、对工作认真严谨、对产品精雕细琢、德艺兼修的优秀技能人才担任带教师傅。利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让学生在师傅的引导教育下,参与实际动手操作,从而真实地感知、领悟工匠精神。精神的传承不能只通过技能的教授获得,需要学生和师傅之间沟通交流、共同谈论问题、技术。


四、结语

现代经济产业中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个人职业的发展具有支持作用。期望通过对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可操作的培育方法,促进学生对其感知和践行,从而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鲁. 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 当代职业教育,2016,(05):4-5.

[2] 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3] 李梦卿,任寰.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