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区》教学设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3

《河西走廊地区》教学设计探析

牛若铃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二中学 201615

摘要:《河西走廊地区》是地理七年级下册自主学习,认识区域的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其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

关键词:河西走廊;地理;教学;设计

引言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简单归纳地理特征,但是通过这些方法去理解地理规律,全面认识区域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读图说出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理解河西走廊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要道的原因及重要意义,培养读图析图、逻辑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2 过程与方法

读相关地图和材料,分析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城市、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填充并绘制思维导图,分析影响河西走廊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生态问题及原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河西走廊地理环境的认识,交通要道重要意义的了解,生态问题的探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进一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1. 教学流程

6077ef4e9be94_html_6e3d78cdb0bcec0e.png


3、教学过程

3.1 导入:大家一起来寻宝

(1)地理位置及地形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去探索一个巨大的宝藏,根据老教师给出的几个线索,大家来找找看这个宝藏在哪里?提示:可以随机翻开其中的宝藏线索包。

线索1:位于中国西北部,形如如意。

线索2: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接祁连山,母亲河流经该地东部。

线索3:陇海铁路贯穿而过。

线索4: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设计意图】通过随机翻开的宝藏线索,学生分析得出该宝藏为甘肃省或河西走廊。

教师过渡:这节课要探寻的宝藏就是——河西走廊地区。为何会称此地为“宝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教师:找到河西走廊在中国的位置和范围后,我们来了解它的地形。

学生:河西走廊南北连接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东西沟通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而河西走廊内部地形平坦。

教师:在这条走廊上留下了太多历史的痕迹,最为大家所熟识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被称为“宝藏通道”。老师留一个疑问:道路千万条,为何张骞只选河西走廊这一条,是否和地形有关联?

(2)气候

在地图上显示“敦煌”的位置,出示莫高窟61窟和323窟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窟,及敦煌资料(略):

莫高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 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受到了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古代洞窟500多个,壁画4.5万平方千米,彩塑像2000多尊。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相结合的佛教艺术石窟,是世界上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思考:敦煌可谓是河西走廊的又一宝藏,从气候的角度,结合 “中国气候图”、“中国地形图”、“干湿地区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分析莫高窟壁画保存完好的原因。学生思考回答。

“敦煌气候,我来识”:辨认哪一幅是敦煌,并分析敦煌地区的气候特点。

出示“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词, “鸣沙山”、“月牙泉”等多幅景观图片。

总结:敦煌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干燥,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教师:我们从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也感受到了该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也是敦煌宝库保存完整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读各类地图、诗词和景观图片,分析敦煌气候特点,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农业

教师过渡:如此干旱的气候,定然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实际上这里在历史上是一片富饶之地。

显示“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的诗句、“桑麻之地、玉米之乡”美誉。

材料:莫高窟23窟《雨中耕作图》

武威:《旧唐书·食货志》盛唐时屯田总产量已达到2600万市斤。唐代粟、麦亩产量分别比西汉增长32.9%、34.2%,大致接近到了解放前的水平。

张掖:为当时我国最大牧马场,被誉为千年“黄金牧场”,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盛达辉煌之意。

祁连山已查明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储水量约132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

设计意图:通过读地形图,分析得到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为当地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提供充足水源;

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得出该地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有利条件;结合分析区域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自主建构影响农业发展的思维导图。

教师:有利的自然环境为河西走廊发展灌溉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孕育出了人口密集的城市。

小练习:“对照地图,找城市”:地图上找到对应的城市。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学生发现河西一水一城市的分布特点,理解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发展的意义。

读“河西走廊工农业”地图,得出这里虽然沙地、戈壁广布,但是农产品种类很多,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教师过渡:种类繁多的农作物,都是河西走廊的本土作物吗?

3.2 发现繁荣之路——交通要道

出示图片:海底捞小料(香油、蒜蓉、香菜、香葱、胡椒等)、海底捞菜品(茄子、菠菜、莴笋、丝瓜、胡萝卜、胡豆、胡瓜等)、水果(无花果、开心果、葡萄、石榴、胡桃等)

教师:这些给我们带来味蕾盛宴的瓜果蔬菜和调味品,实际上并非中国本土出产,都是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河西走廊陆续传入我国。有人说“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海底捞。”老师想说,“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丰富多样中华美食。”

动2:道路千万条,你选哪一条?出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简图和“中国地形图”:

若你是张骞,请你在图上画一画你通西域会选择的路线,填充思维导图②,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绘图活动,锻炼学生快速分析地形图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该区域四周海拔较高,只有河西走廊内部地形平坦,适合通行。天然的地形条件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通道。所以,河西走廊也成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必然选择。

活动3:发现河西繁荣之路——导图习得阶段

教师:河西走廊的开通,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中国的繁盛和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与向往。

图片及资料:

(1)经济繁荣:武威富庶,一匹缣布,可以换到十斛粮。屯粮收获,单支付军饷,可用几十年,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2)敦煌: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华戎交所,一大都会。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张国毕业,以通西域。酒泉: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武威:武功军威,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3)“金武威”、“银张掖”、“玉酒泉”

(4)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地

(5)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的铜十字架、阿拉伯文铜香炉

输入:棉花、炼铁技术、铜、银器、毛织品、名马、骆驼、狮子、鸵鸟等;

输出: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

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得正是当时河西繁盛的状况。

(6)河西走廊鼎盛时期,聚集着来自西域各国的13个民族

(7)隋炀帝万国博览会图——世博会最早的发源地也许就是在河西走廊

(8)世界四大帝国鼎立格局——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汉帝国

随着河西走廊的贯通,中国与西方各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西方各国的舞蹈、音乐、雕塑、杂技等纷纷进入中原,中国也将丝绸、茶叶、瓷器、铁器、儒家文化等展示给世界,河西走廊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小组活动:试着分析河西走廊走向繁荣的原因,继续完成思维导图②。

设计意图:从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诗词等材料中感受河西文化,并从中获取地理信息。

3.3 探索衰落之因

(1)导图转化阶段

出示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景观图

教师:回望富极一时的河西走廊,我们似乎没能找到古时的盛况,资料显示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所有城市GDP加起来尚不足江苏省宿迁一市的GDP。显然,河西走廊的繁盛已然消失,原因为何?

小组活动::结合相关地图及数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完成思维导图③。

要求:选择下列字母填入结构图。


6077ef4e9be94_html_9edd4efc1642db08.png6077ef4e9be94_html_6a62b3d91d06f430.png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区域问题,完成思维导图,最终形成完整的河西走廊地区思维导图,进行资源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完善,达到思维的转化。

3.4 寻找崛起之路

教师:河西走廊从繁荣走到衰落有历史的原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是最根本因素,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合理开垦、合理灌溉、植树造林、采用节水农业等有效地缓解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了农业产量。

目前,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业十分发达,这里生产的玉米种子,可以满足全国玉米用种需求的一半以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对外制种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这里已经从生态脆弱逐渐成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

如何让河西走廊再度繁荣,是当今中国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河西走廊又一次推向历史的舞台,河西走廊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播放视频《航拍甘肃》片段后,接着借助“Google earth 俯瞰河西,纵观天下”,一边览阅河西走廊的风貌,一边总结:在神奇的河西,走廊上的一代又一代的行者,穿越时光,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种文化,和一种使命,河西走廊一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一端连接着恢弘的未来。

4、结束语

本节课以地理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提供非常丰富的历史图片、数据、诗词等,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学生的探究当中,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习得、转化、迁移四个阶段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使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更加清晰,思维不断创新和拓展,进一步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