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运动选项动机因素的研究与探讨——以医科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影响大学生运动选项动机 因素的 研究与探讨 —— 以医科大学为例

曾维刚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医学学院,重庆, 400016)

摘要:通过对医科大学生运动项目选择的调查发现,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有着一定规律和比较明显的倾向性。 如羽毛球、武术等项目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此同时,足球、艺术体操等则往往被学生冷落。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从学生自身内在因素和其他环境外部因素入手,研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讨论相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 体育选项;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前言 一直以来,大学生体育运动受到各高校的重点关注。为了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医科大学开设了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并供学生自行选择来进行运动,以此来提升学生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自主性。在我校开设的体育项目中,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更受学生欢迎,选课期间总是很快被学生抢光课余量,日常也常常能看到学生参加这些体育活动。与此相对的,足球、艺术体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跆拳道等项目则不那么让大学生感兴趣,往往是学生没选到热门项目时的无奈之选,部分项目甚至因为选的人数太少而难以开设。这样选项不均匀的现象不仅给热门运动项目的老师增加了负担,还是对冷门项目的老师及场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大学生体育选项不均衡的现象应当受到相当的重视,本文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深入剖析对大学生体育选项的影响因素,探索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均衡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从而达到学校体育资源有效利用、提升大学生运动积极性和身体素质的目的。


  1. 影响因素

    1. 项目得分难易程度及项目本身难度

在当今学生面临较重学业负担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身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学生身体素质有了一定幅度的下滑。面对体育课,比起锻炼自身更优先想要得到高学分。在身体素质条件的限制下,学生在选项时会较多地考虑课程是否容易得到高分,以及该项运动的难度自身是否能够承受。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这些比较常见且相对比较容易的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在选课时,羽毛球、乒乓球的课余量更是数秒就被学生一抢而空,这是因为这两项课程的考核标准较低,大多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得到高分。而艺术体操、跆拳道等课程会受到学生本身身体素质限制,如身体不协调或体脂率较高的学生会很难进行艺术体操的学习,体弱和技巧性不佳的学生也难以在跆拳道课程中取得高分。这个原因就导致了课程热门度的两极分化。

1.2项目本身的趣味性高低不同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跟随潮流,倾向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同时,高校的体育课更加丰富,一些有趣的体育课如攀岩、跳伞等进驻了部分高校,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然而本校开设的大多项目仍是比较传统的项目。其中,球类运动相对比较有趣、难度适中,往往是学生优先选择的对象。其中网球作为大多大学生并不擅长的项目,仍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网球充满趣味性、姿势优美,因此有很多愿意去主动学习网球的学生。而体育舞蹈这类课程,即使难度不大,但因为比较枯燥乏味,就很少有学生去主动选择。

    1. 任课老师的上课质量良莠不齐

羽毛球、乒乓球这类项目学生本来就比较熟练,加上技术难度不大,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而有些技术动作比较精准困难的课程对老师的能力是一种考验,例如艺术体操不仅要求老师自身技术扎实稳固,还要为数名学生提供足够细致准确的技术指导,就可能出现一些学生因为没能领会到要领而学不到技术或是分数太低。而武术虽然是大多学生都没有基础且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但因为任课老师对技术要领的教导比较全面,上课风格比较新颖,因此也往往是学生们的首选。

    1. 学生自身力量体魄等因素

对于刚入校的大一大二新生,专业课内容难、行程满,学生们每天大部分时间忙着上课,长时间在教室久坐以及埋头写作业导致腰椎颈椎一定程度的磨损,同时因为没有时间精力保持锻炼习惯,身体机能大幅下滑。同时,现如今受到疫情的影响,学生们谨慎出行,更是大大减少了运动量。此外,医科院校女生偏多,力量相对薄弱,相对难以从事高强度的训练。综合以上原因,学生们更偏向去选择自身能力之内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等对个人身体力量要求较高,就会被一些学生避而远之。

1.5周围同学选课的影响

由于同一门项目的学生在一个场地上课,许多学生会和室友、朋友等选择同一门项目以便相伴而行,因此常常出现一个寝室都选同一门项目的情况。一方面,这会更容易导致选择的不均匀,可能本来想选冷门的同学为了与室友一起也选择去抢热门项目。另一方面,相熟悉的同学一起上运动锻炼时有利于互相照应,协助完成如一些单人难以做到的拉伸等,在受伤等意外发生时也能更好地照顾。下课后也方便探讨技术要领,相互督促更积极地进行课外锻炼。


  1. 建议

2.1校方应及时对各门项目的考核难度以及给分机制进行调整。

例如在羽毛球、乒乓球的考察不局限于简单的击球数,而添加一些对技巧的考核以及对姿势动作的评估,以提升这类简单课程的难度,避免出现被学生蹲点抢的情况。而对跆拳道、艺术体操等考察设置相对基础简单一些,即学生能完成基本动作即可,让一些本没有信心学好担心挂科的学生产生去尝试一下的心理。同时,在最终分数中平时分和考试分的比例应当均衡,综合考查学生出勤率、平时上课专心度以及最终的训练成果。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还可开设课外训练课,对更加努力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给予加分,同时也能更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通过以上方法来实现各门课程的难度相对均衡,使得学生更多地从自身兴趣需要去选择体育项目,而不是单单着眼于分数高低。

2.2学校可吸取其他院校的经验开设一些新颖有趣的体育课,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

如攀岩、瑜伽等,不一定要求很严格的技术要领,重点在于培养起来学生们对运动的兴趣,激发大学生自主运动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可以对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简单的介绍,方便同学们去了解,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尚未掌握的运动项目,而不是单单去选自己熟悉的项目。

2.3任课老师不仅应当努力去完善自身的水平,给学生们做好示范和表率,在课下更应该自我总结反思,或是与其他老师多交流经验,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运动小游戏等促进学生们一起参与运动,寓教于乐,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更多地激发起同学们对运动的兴趣,让一些原本内容比较枯燥的课程变得有吸引力,以此来均衡同学们选课的倾向性,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避免教师和场地资源的浪费。

2.4应当注重加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可以开设一些如慢跑、仰卧起坐之类无器械、难度低的课外锻炼加分项,辅以智能化的监管记分。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课外进行运动增强体魄,以更强健的身体更好地应对体育课,又使得学生的运动项目更加多元化,而不是一学期只参加一种运动。时间上也更灵活,不会与课业相冲突。此外,不止要在运动场地设置标语,还要在教室贴设正确的坐姿、走姿、眼保健操等示意图,在食堂贴设饮食建议、放置体脂秤,在操场贴设正确的准备活动、拉伸姿势等,督促学生们注重日常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运动习惯,营造出整个校园积极参与运动的氛围,学生在平日培养出更强健的体魄,在选择体育课时也不会太顾虑自身力量不足。在当今后疫情时代,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课下运动,教授学生们一些在家、在寝室也能完成的锻炼,例如开合跳、深蹲等,在响应国家号召减少人员聚集的前提下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5 建议学生们从自己的兴趣、能力等综合考虑,多去了解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而不要一味盲从室友和朋友,导致体育活动的单一性。和室友选择不同的项目,也能在课下对各自参加的课程进行探讨,能够更具体的了解到其他课程的内容,激发起对不了解的运动项目的兴趣,并为下一学期的选项做参考。


结语

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存在着较明显的倾向性,应引起校方的高度重视,尤其从学生爆满项目和学生人数不足项目的两个极端入手,从中探寻解决的方案。校内体育部等部门应统筹安排,力求实现大学体育项目的均衡性、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同学们对运动的兴趣,增强大学生运动意识和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郑江华.当代大学生积极体育运动心理的探究. 体育风尚[J]. 2019.08

[2]段志勇.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及解决办法. 知音励志[J]. 2016.11




作者简介:

曾维刚(1971——)男,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与学生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