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乡土教材探摭——以《盛德白玉》编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3

红色文化融入乡土教材探摭——以《盛德白玉》编写为例

周小琼1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红色文化融入乡土教材,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根本目标之一,探索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为乡土教材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本文通过《盛德白玉》乡土教材编写中的实际体会,提出了乡土教材编写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和适切性把握等观点,为红色文化融入乡土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土教材;融入


传播中华文明,熟知乡土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文化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说,“须知共和国的颜色是红色的,不能淡化了这个颜色。”[1]他特别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精神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就为我们开展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的根本内容上认真探索,找准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切合点,使文化教育成为铸魂之所、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论之源。而红色文化融入乡土教材,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把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形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在教材的编写上做出努力,通过教材编写,把红色文化融入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就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需要。编写什么样的乡土教材?编写乡土教材需要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红色文化如何实现与乡土文化融合?笔者结合个人在编写《盛德白玉》乡土教材中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盛德白玉》是由中共白玉县委、白玉县人民政府通过白玉县委宣传部委托四川旅游学院组织编写的乡土教材,目前已进入试用阶段,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红色白玉”单元的编写工作,整个编写工作数易其稿,终于付梓。结合整个编写过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编写方向上遵循的原则

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原则,不同编写者有不同的认识,也都有很深的见地。面对海量的内容,选择材料和确定内容是一件难以取舍的工作。笔者在编写《盛德白玉》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在反复的斟酌中,笔者觉得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一)留住历史文化根与魂

历史文化是民族发展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它记载着民族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思想,闪耀着文明的光芒。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接续发展的文明成果,需要我们去汲取,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化,有其丰富的涵养,乡土教材要编写得有特色,就必须凸显地方文化的丰富历史。“乡土”是生存之“根”,中华文化中讲究“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不仅是对“故土”的依恋,更是文化的积淀,它包含着热爱家乡、亲近山水、睦邻友好的文化品质,所以,家乡的历史变迁、人文风土就是乡土教材必须反映的内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发展之“魂”,祖辈们开创的业绩、留下的思想和历史人物、地理变迁、经济发展、宗教习俗、语言文化,都是学习和传承的富贵财富。徐特立同志就曾对乡土教材寄予很高的评价,“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2]编写乡土教材就必须梳理本地的历史变迁,脱离了本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就会失去传承的动力。

(二)释放乡土文化正能量

乡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其中蕴含着众多激励本地、本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文化因子,但也有随着历史发展而必须“扬弃”的文化内容。所以,在编写乡土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之需,释放乡土文化正能量。比如,在《盛德白玉》编写中,我们就特别注重白玉人民自古以来讲求团结、寻求进步的文化内容,以此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什么没有放一枪一炮就顺利地经过了白玉的历史,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概念,克服过去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民族隔阂局限,这就很好地把白玉乡土文化的正能量发挥了出来。

(三)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呈现的时代,各种文化竞相出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传播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历史却日趋弱化。所以通过乡土教材编写以及在学生中的教育传播,特别是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宣传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加强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红丁真”现象则充分说明了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一样可以与时代接轨,在《盛德白玉》教材编写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这样的传媒手段,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编写内容上的具体要求

乡土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但又不能取代统编教材,统编教材离开了乡土文化,老师在教学中则很难讲出鲜活的案例,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枯涩。国家也特别注重乡土教材的开发,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体系,这就为乡土教材的编写、使用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编写乡土教材却有着基本的规律,在内容的编写上也要体现具体的要求。结合在编写《盛德白玉》中的体会,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要求。

(一)把握内容编写上的生动性

一是语言上的通俗性。作为地方学生又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上有各地的习惯,要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通俗易懂、接受起来快速易记,这就需要充分掌握和运用地方性语言,本地的谚语、寓言故事等则是重要的突破口。因此在编写乡土教材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些语言的搜集和整理,在编写中灵活运用。

二是情节上的生动性。乡土教材编写,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选取故事性强的情节,讲求生动性,枯燥乏味的内容学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故事又要短小精悍,不益篇幅过长。如在《盛德白玉》编写中,在“红军来到我家乡”一单元,我们就精心设计了“翻越欧帕拉山的神兵”、“送我一顶红军帽”、“盖玉人民爱戴红军帽”这样三个既各自独立、又前后联系的故事,巧妙地把红军长征的历史、红军与藏族人民的友好关系、红军精神在白玉的传承结合起来,情节巧妙,故事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就很有兴趣。

三是形式上的趣味性。在编写的内容设计上,则需要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增加互动环节,注重学习形式的丰富多样和趣味性。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及时地设计了学生动手环节的内容,如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简笔绘制红军帽、课后设计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的独立作业,学生学习起来就十分积极主动。

(二)把握编写层次上的渐进性

乡土教材适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义务教育阶段又分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要把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阶段的特点,在融入的层次上注重渐进性。低年级组,重点在于识别、区分、记忆,所以我们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故事讲解为主,强调区分识别,把红色基因与故事相融合;高年级组重点在于参与、思考,我们适当增加了动脑思考、动手参与等环节,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增加启迪思考、互动参与,让学生在互动中增强红色基因的培育。

(三)把握单元设计上的精准性

乡土教材毕竟是各地开发的本土教材,在教学时数、教学要求、教学规律等方面都与统编教材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在单元设计上就更要做到精准高效。其基本的途径包括教学目标的精准、教学内容的精准、教学环节的精准等方面。在教学目标上设计上,我们注重把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相结合,每一单元围绕目标开展,注意克服在目标设计上的重复性、多样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尽量做到一事一课、结构精确、前后呼应;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注意时间精准、节奏张弛,从而达到精准高效的要求,不给老师和学生形成双重负担。

三、编写环节上的分寸把握

乡土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但绝对不能超越统编教材的“统领”地位,必须把握好分寸,注意掌握好相互之间的适切性。适切性主要指相互之间的配合程度,强调各自的界线划分和功能发挥。教材适切性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晓丽、芦咏莉等强调教材适切性主要指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适合性质及程度。[3]陆姗姗从教材目标、教材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结构以及实施教材方法等维度分析教材的适切性问题。[4]陈晓琴则提出高等教育课程的适切性指的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内容等符合社会、文化及个人某些方面发展需要的性质,它表达了社会及个人对课程功能的某种期望。[5]在此,我们不作过多的赘述,只在以下三方面提出粗浅认识。

(一)把握好乡土教材与统编教材的适切性

统编教材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它承担着文化传承、价值观塑造、人生观培育、知识传授等重要任务,不能因为开展乡土教育而弱化其功能。乡土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是传承地方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所以,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的适切性,既不能以统编教材内容多、学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而忽视乡土教材的作用,更不能以乡土教材与地方文化结合紧密而冲淡统编教材的主体地位。

(二)把握好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适切性

白玉县是一个藏族人口超过90%以上的民族地区,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在与本地文化的比较中属于一种新型的、进步的革命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在历史的演进中与本地文化紧紧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本地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在编写过程中就要特别地注重这种文化的互促共进和相濡以沫的关系。在《盛德白玉》编写中,我们就特别注意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适切,我们没有简单地把红色文化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找准红色文化在地方文化中融合的生动事例,让学生从现有的文化习俗、文化现象中找出其与地方文化融合的鲜活案例,从而达成我们的预期效果,如“盖玉人民爱戴红军帽”就取得了这样的效果。

(三)把握好内容选取与民族习性的适切性

《盛德白玉》是一套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民族乡土文化的融入,又要充分考虑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的适切,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充分注重选取的内容与民族性格特征、民族习性的巧妙融合,注重民族学生在接受上的认同感,避免内容生硬植入,使学生在心理接受上产生抵触。在内容选取上,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对于那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些勉强的内容,我们最后忍痛割爱地舍去了,重新置换了新的内容;二是对其中的一些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凝练,从中提取有益的东西,从学生角度和视野反复琢磨,换取角度进行再创造,从而编写出学生喜爱的内容。这一过程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接受美学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乡土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整体性统筹、个性化呈现、局部性构思的系统工程,它融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方志学、经济学、民族学等众多学科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要求。红色文化融入乡土教材也是乡土教材编写中值得探索的课题,在国家文化战略支持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周小琼(1988—),女,四川德阳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红色文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南大道8号,电子信箱:5152797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