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元素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利用语文元素培养学生课堂有效 提问的能力

张满芝

静宁县红寺初中 743415

摘要 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语文元素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元素 课堂有效提问 途径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停留在老师的层面上,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育家巴鲁布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忽视了对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培养,甚至是用自身的阅读结果或者用教学资料上的问题直接替代了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过程。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依赖资料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愿主动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从而失去了依赖于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学习阅读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逐渐降低,难以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提问题,是基于自己的心理认知能力、阅读感受和学习困惑,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借助已知知识经验,寻求与未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直至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更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对语文的热爱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替代也是无法体验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

  1. 让学生明确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一书中,作者将问题梳理为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于,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完全运用核心问题和加工性问题进行提问式学习。当我们实施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主设定核心问题导教导学的同时,可以选择加工性问题开展课堂交流,为学生提供运用有效问题引导自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一方面我们为学生提供加工性问题的提问方式的典型范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或者独立学习中充分利用语文元素开展课堂提问,使学生真正把语言当作保障沟通精确性的精密工具,凸现有效问题的精确性与原创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提问的愉悦,使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的提问及问题的回答,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会思考──提问──思考。

  1. 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能力的途径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

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出问题。”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出问题,那他们将永远充满活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地探求到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寻求有效提问的途径。

1.课题猜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本学习首先接触到的是课题。课题往往是文本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利用课题猜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提问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出示了板书“最后一课”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结果显示:

①为什么是“最后一课”?

②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它有什么意义?

③“最后一课”讲述了作者怎样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

④这肯定是一堂不同寻常的课,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充满了什么样的气氛?

⑤是在学校的最后一课还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⑥是不是又换老师了?是不是毕业了?是不是又一个老师倒下了?

⑦作者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这些提出来的问题相当不错,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误认为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有了提问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语文元素,才能真正具有语文味。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引导,使问题的措词更加规范、精确和有效。据此,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阅读完之后,老师对个别问题进行了加工,给学生提供有效提问的范例。如问题①②可以加工为:课题中“最后一课”的“最后”一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问题⑤⑥可以加工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问题⑦可以加工为:作品中“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对照比较法

文本阅读中,可以通过对照比较法引导学生提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形象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表现出的主题。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以前,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凸现了其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性格特征。利用对照比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与思想架起一座桥梁,也为学生们创造许多提炼问题的机会,从而奠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的基础。如这样设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环境描写:请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语句,试说说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两处景物描写,一明一暗;人物的心情,一晴一阴;前者是出海旅行之见,后者是返航归途之感。通过前后对照比较,能够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①句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②句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以此引导学生还可以将问题的措词规范地表述成“作者以怎样的方式衬托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力求使提出的问题凸显出语文味,只有坚持这样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更加规范和精准。

3.情境设疑法

教学情境是生成问题的最佳渠道,我们应当围绕教学主线,抓住教学情境,在学生无疑处进行创设情境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当然问题的创设及其加工性问题的生成离不开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课堂教学会漫无目的有放无收放任自流,更难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首先要求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直接展示了史铁生的一幅图片。

老师:这是一幅关于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看到了史铁生面部的什么表情?

学生:微笑。

老师:是的,这就是微笑着的史铁生。从文中那些文字中你真正感受到了他的微笑?

学生: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学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学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老师:大家都能找到相应的语言证明史铁生的微笑,他用自己的微笑诠释了“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好好儿活”的含义?

这一教学片段采用了再现回顾的方法,基本融合了加工性问题的几种类型,不仅锻造了老师课堂提问的能力,而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探究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扩展,也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提供了范例。

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语文元素培养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资料】: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作者:(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著,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