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学生——让温柔走出条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我与我的学生——让温柔走出条框

蒋凯颖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湖北武汉 430034


【摘要】:当温柔走出条框,学生、老师以及教育本身亦走出了条框,温柔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打破条框让教育格局更加宏大。当温柔走出条框,一切便都融会贯通了。



【关键词】 教师 温柔 走出条框 学生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将时间回溯到26年前,那时我刚刚步入教师这一行业,“神圣”、“无私”和“敬业”这些大标签使我又兴奋又有些手足无措,那时的我这样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我怎么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使学生信服的老师?我将怎样才能更好的和学生相处?26年后,我依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当然,这些疑问将会是我赋予我自己的一辈子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促使我不断进步,使我不再畏惧大众眼光下的伟大教师标签,让我有动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同样,我也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中,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我自己所笃定的答案,它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却是我自己愿意身体力行、能让自己在这份职业中感到幸福与感动的答案,那就是“让温柔走出条框”。

让温柔走出条框——这句话中有两个于我而言重要的意义,一是“温柔”,二是“走出条框”,我会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将此娓娓道来。

在众多的品质当中,我以温柔严格要求自己,我对温柔的定义不仅仅是照顾、关心、妥协和退让,更是坚定、扶持、严厉和负责。从与学生年龄差并不大的年纪到现在自己的女儿已经比自己的学生大的年纪,我一直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因为我一直秉持着这样一份信念——我要以朋友般的温柔对待他们,我是老师,也是朋友。我相信,老师不是教学工具,在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你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这些都是会影响到学习生活的因素,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时候比直观的学习成绩和课堂状况更能了解到核心的问题出在哪里。

作为老师还要扮演一个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角色,我一直很感恩这份朝夕相处,因为它让我一直保持着一颗年轻且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心,作为朋友,影响是相互的,我传授学生知识,而我的学生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地帮助我塑造一个更完整的教师形象,因此,这份温柔不仅仅是我给予学生的,也是他们带给我的。

我的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是一个开朗、聪明的男孩子,但一直让我头疼的一点,就是他的“话唠”属性,跟班上绝大多数孩子一样,他把我当做老师,也当做朋友,但是作为一个朋友,他真的是个“十分热情”的朋友,而这种热情,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课堂状态。他在班级中属于画画很不错的孩子,但是却总是坐不住,喜欢讲话,跟同学讲完,还会兴奋地跑来跟我分享,隔三差五的就从画架前起身来,探讨的东西又与画画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美术老师,我一直觉得艺术教习不能死板,课堂适当的活跃可以保证创造力和画画时的灵活性,但同样,画画讲究的还有“坐功”,如果没有耐心,一幅作品连完成度都难以保证,那又何谈从画面中体现个性和创造力呢?

当我意识到我在某些方面的宽松让这个孩子没办法把握好度的时候,我及时地告诉了这个学生我对他现有状况的看法。在跟他谈话的时候,他依然用打趣轻松的态度给我回应,但当我严厉地指出事情的严重性时,我看到他脸上不仅仅是被批评的沮丧,还有一种失望,我想,这也许是对一个“朋友形象”淡去的失望。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学会了接受这种“沮丧”,这种“失望”的存在,没有完美的学生,正如没有完美的老师一样,学生不可能绝对的顺老师的意,老师也不可能完全遂学生的愿,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一次次的磨合与互相帮助之下走向越来越接近于完美的道路,让彼此的相处越来越舒适和得心应手。在那次谈话之后,我感觉到了他刻意地在管理自己,虽然还是会讲话开小差,但并不像以前那么肆意妄为,不再会影响到该有的课堂纪律和课堂作业进度。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也不再有当时的刻意和疏远,又回归到了那个“话唠”体质上,但是度已经把握的非常好了,他的亲近不再会让人“讨厌”,更多的是“可爱”,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已经理解了这种相处模式,我也很欣慰能看到他在专业课上巨大的进步。同样,我还是以对待其他所有孩子的态度一样来对待他,在课堂教学中,我依然是轻松幽默的美术老师,依然是让他们温柔可爱的朋友。

人们对于“敬畏”的理解常常与温柔脱节,而我认为“敬”是温柔,“畏”亦是温柔,让学生觉得一位老师值得敬畏,并不需要将老师放在高不可及之处,并不需要严格的教条与规则,而是让学生打从心底的尊敬你、喜欢你,享受你的课堂,同时,又不失对课堂纪律的尊重。

这也便是我所说的“走出条框”。

“走出条框”不仅仅是打破学生对老师的刻板印象,更是打破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教育条框,新时代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

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热爱,校园中的学习生活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而是当下的重心和永恒的任务,而我,一直有极大的兴趣和动力去了解他们的那些热爱,他们的那些兴趣爱好,这不仅仅是关心学生和促进教学的一种方式,对我而言,这更是我骨子里的一种热情,我本能的想要和他们打成一片,正如我之前说到的,我感恩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师生关系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关系了,同样的,学生也可以扮演一个“小老师”的角色,我的热情、我年轻的心态、我对我每一个学生的了解、我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的学生“传授”与我的。

可能会有老师担心角色的互换,但是只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与学生的距离,便能融会贯通了。教育更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是标签与口号,不是规矩与教条,教育应该走入日常,应该寓于生活,在微观上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小事中共同扶持、前进、成长,这样才能宏观地把握好班级的状况,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教学问题,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以小见大便能一目了然。

当温柔走出条框,学生、老师以及教育本身亦走出了条框,温柔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打破条框让教育格局更加宏大。当温柔走出条框,一切便都融会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