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 深入人心——论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声入人心 深入人心——论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重要性

巢艳

江 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上高中学 336400

偶然读到莫言先生的一篇文章《朗读的童年记忆》中这样写道“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与此同时,朗读也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地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国获得了语感”,我想,莫言先生之所以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都离不开朗读。可见,朗读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提出了几乎相同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建议并且要求学生发出声音的朗诵每一篇课文。课文朗读无论对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考验,还是对语文课堂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堂的发声,已然成为自己语文课堂的一种惯例,因为一堂声入人心的语文课,字里行间的情感才可以深入人心。

一、读其言,可以品字赏词的精妙

“读其言”就是简单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这就间接地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生字词的预习。因为课堂朗读不仅需要学生读顺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内容,还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字、词、句的精妙所在。中国的汉字语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便会使文章语句的表达效果大相径庭。很多文章的精彩之处首先就体现在用词上。学生只有认真地进行课堂朗读,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高明之处。很多初上讲台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随口做出“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反思其后,一个小孩初读一首千年前的唐诗宋词或一篇近现代成年人历经生活历练之后感悟而作的文章,怎么就能在初读时候就知道这篇文章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人江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歌中有这样的语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其中“闪闪烁烁”和“飘”字用的十分精妙传神。让学生多次朗读“闪闪烁烁”,体会这个词语所呈现的效果。思考点拨之后得出,“闪闪烁烁”写出声音的小,甚至用同感的手法把无形的声音写的像是有形有色的一点微光。然后换成“朦朦胧胧”或者“若隐若现”让学生再度,都没有之前的韵味。反其道而行之,我先用“传”“游”“递”等其它的动词替换“飘”字,再让学生进行反复诵朗,在几遍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飘”字的奇妙效果。“飘”字巧妙地呈现出了声音很轻、很柔的特点,符合诗歌第一节所营造的温馨、幸福的意境。两句连读,作者的情感便悠然心间,身临其境。

再如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颗小桃树》,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初中学生在读本文时候只知道其语言上的美感,但是在学生自读时候也只能采用普通的方法进行阅读,而不能细致地品读。如文中第二段中“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和文中第12段中“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的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两个句子很常见也很相似,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只能被学生忽略而过。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就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两句话,并且配上不同的音乐,结合作者不同时期的经历,这样学生就能感知到“一片一片地落了”和“一片,一片”两个句子虽然只有一个标点符号的差别,但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后者肯定要深重于前者。两句话的对比朗读,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学生更能感同身受。

  1. 析其法,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课堂朗读虽然是以“读”为主要形式,但是其目的并非只是读,而是可以通过朗读来解析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所有的文章都由字、词、句构成,品字赏词之后,一个句子的妙处便可获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掌握常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自然能感受这些写作手法在一篇文章中产生的效果。

《从百菜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的描写段落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学生反复诵读会发现这一段当中包含着多种写作手法,听觉、视觉等感官角度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等等。

再如人教社新版语文课文《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其中文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可读性,可防性非常强。学生反复细心诵读会发现,原来写一朵小小的花可以写的如此细致:空间上又上到下、色彩上由浅入深、手法上化静为动等。感知完之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张含苞欲放的荷花让学生当堂仿写,并要求写完之后反复对比诵读,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课堂的细致朗读、对比朗读和课堂仿写的相结合,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1. 悟其情,可有深入人心的感悟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品词析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感悟文章的情感与意蕴,从而达到由声传达,让情入心的效果。初中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朗读课文能够参透文章的深层内涵。

如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秋天的怀念》。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作为教师我自己先进行了朗读示范。在读作者内心的独白时,抓住“突然”“砸碎”“猛地”“摔向”这些词语,把内心的苦恼、焦虑、绝望生动形象地表现;在读母子之间的对话时,抓住“狠命地捶打”“扑”“抓”“好好儿活”等词句,把儿子的愤怒、对生活的绝望表达出来,把母亲的小心翼翼、关切、疼痛读出来……再配上合适的音乐,我的诵读更加动情,最后的效果是班上不少学生眼中含泪、小声抽噎。经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已经奠定好了感情基调,越读越深情,越读越入心,被作者母亲的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感动。教师再次引导联想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上的语言、动作、琐事,让学生感受自己沐浴的母爱亦是无私而伟大的,教师也完成了课堂设计的情感目标。

再如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的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爱和爱护。很多教师都会重点解读父亲买橘子的片段,然而我不然。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第四段“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将其中父亲的动作全部抠出,并且将每一件事情都写成了对话让学生进行演读。例如父亲讲价的场面、父亲拣座位跟邻座寒暄的场面、父亲嘱咐我的场面。师生在演读中,更加真切生动地感受那份朴素而又伟大的父爱。

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许多教师不断从网络中共享资源,为自己的课件内容填充知识,却没有发现,朗朗书声正在远离我们的课堂。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课堂朗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发声——细读、对比读、演读,从自己的朗读中读文之言妙,悟文之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