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杨世云

安徽晟泰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安徽省 230000

摘要:目前,应急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尽管有国家、省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指导,各级政府的重视及投入,但事物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和内在因素,在短时期内仍难以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全面跨越。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的时期内,应急管理信息化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突出。在遵循相关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在稳步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全面融合的同时,能否紧密围绕应急管理工作需求,以业务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发挥信息化效能,在特色业务、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现状;解决措施

引言

城市安全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通过相互支撑、共同驱动的方式可以为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而且,作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对小康社会的和谐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得知,2018年全年共34046人死于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由此可见,深入思考、探索并实践一条有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从而促进我国更加长远且稳定的发展。

1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是对已有公安大数据的再合成和再提取,它通过对原有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有关的公民个人信息、事件事故信息的整合、对现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数据的采集及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测来保障应急管理的精准有效,其实质是通过对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海量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和预测,借助信息化手段或平台实现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管控。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为例,全国各地针对此次事件开展了诸多疫情防控措施,各级政府和单位依托本行业范围内的大数据分析平台,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快速整合了政府公开发布的疫情数据,因地制宜进行疫情趋势分析及监测,同时将各种信息化防控举措与疫情变化趋势进行关联,在有效评价各类防控措施成效的基础上,借助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了“高危人群早发现、趋势研判更敏锐”的目标,创设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疫情防控新机制,回应了新形势下重大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计算的相关事件结果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联防联控、精准施策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2目前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较薄弱

经过大量的观察与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在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安全建筑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防护标准要求,加上工作人员的不重视,没有在实际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定期维护、保养与修缮,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比如,一些居民住宅的建筑施工单位在设计图纸和项目施工过程中尚未充分考虑该建筑设施的抗灾能力,使得城市居民住宅的安全防范设施不符合硬性标准。除此之外,一些城市的郊区道路建设发展速度跟不上安全设施规划要求,缺少指示牌、标志线等情况仍然存在,既无法给驾驶员提供良好的指导与引领,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救援人员的紧急处理与救援工作。

2.2监测预警面临的问题

系统监测预警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完成监测数据的接入、存储处理、建模分析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系统需要接入的监测数据主要涵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3个领域。安全生产领域主要接入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冶金工贸等风险监测数据;自然灾害领域主要接入地震、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风险监测监控数据;城市安全领域主要接入大型公共建筑及设施、城市生命线、重大活动保障等监测数据。暂且不论监测感知网络是否覆盖,这些监测数据是否存在的问题。上述监测数据分属应急、住建、交通、公安、水利、林草和气象等部门,需要打破部门割据、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现状,才能实现数据的接入汇聚。监测预警系统涉及的监测对象类型多,涵盖面广,数据来源多样,采集标准不统一,结构复杂,普遍存在数据不全、关键字段缺失、数据价值低等问题。将数量大、质量低的数据处理成能够支撑风险评估、预警、预测的业务数据,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数据建模分析方面,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领域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尚不完备,监测预警模型基本空白,业务处应用处在探索阶段。

3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设计阶段中,立足实际需求来增加一些适当的防灾减灾内容,有关职能部门需要重视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譬如将抗灾设防标准贯穿于公共交通系统、水利水电工程、通讯等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观察分析来强化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加快城市管道网络的建设改造工程,在定期检查排水、燃气、电网等城市管道情况的基础上及时修补漏损部件、替换不符合标准的材料、翻新年代久远的部分管道。除此之外还应格外注意消防设施、安全出口等居民住宅的配套安全设施建设,在增强其抗灾能力的同时加强安全隐患的定期排查。当然,一些城市的政府机构更需要通过指示和标志线的正确设置来优化该地区的道路建设和路况条件,在桥梁建设和改造工程中定期检查并测试其安全系数,及时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其牢固程度,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3.2监测评估,预警预测

在已建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感知网络运行状态监控模型,能够确保感知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并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要素数据进行融合展示。从嵌入标准规范中的简单评估模型开始,应联合安全生产专业研究机构,构建并优化安全生产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实现企业、行业、区域安全生产风险动态评估;构建智能预警情景及规则,对比分析关联数据,合理设定预警阈值参数,实现风险预警信息综合采集和自动生成;构建多维度、多层级安全生产风险趋势推演模型,自动生成风险趋势分析报告,为重点执法、精准管控、科学施策提供信息支撑,有效管控风险,遏制事故发生。

3.3依托三方,加快“网格变网络”的智慧城市进程

技术是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智能技术的融合运用为应急处置提供了互联平台和协调系统,打破了应急管理的地域界限和时空范围,拓宽了应急管理的距离长度、资源广度和数据深度。从我国信息化通信现状看,当前国家信息通信骨干网主要由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具体承建和运营,他们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领先的技术和资源,在资源调度、协同管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此外,通信运营商已搭建起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多个平台资源,与政府、企业等单位形成了有效的信息交互网络。因此,应充分重视网络通信运营商等第三方参与主体在应急信息化领域的责任承担和技术辅助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种智能技术在实现应急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同时,改变了应急管理封闭单一和被动落后的状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安全关系到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还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不断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至关重要,除了完善政策法规管理机制之外,还需要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学习演练活动。

参考文献

[1]林海龙,苏航,刘贻华.国内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J].建筑,2020(11):74-76.

[2]陈宝生,卜剑冲,邓建新,杨彦东,田浩,杨睿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及运用[J].自动化应用,2019(12):132-133+136.

[3]王生银.高速公路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创新方式浅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2):118-120+15.

[4]徐伟.信息系统安全可控探索与实践[J].金融电子化,2019(12):29-31.

[5]周志刚,孙刚.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