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1
/ 2


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研究

柏小玲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摘要:当前乡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人们的推崇。从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城乡共生等层面来看,如何挖掘“以田园为景的生态、以农为业的生产、以人为魂的生活”乡村资源的潜力,满足城市对生态乡村旅游的需求,让乡村有味道可思、有乡愁可寻,生态乡村旅游便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旅游型乡村是以生态保育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农村。乡村的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物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生产、礼仪、节庆文化等生态人文景观等都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活聚落中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生态旅游产业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生态旅游;乡村规划;研究

引言

进入新时代之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向往在不断提升,但“城市病”却在不断加剧,城市中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纷纷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旅游产生了新的兴趣,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旅游的向往日益加深。乡村利用自身优势,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景观。旅游模式从以前的观光旅游变成了现在的休闲旅游和体验式旅游,这对于乡村建设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构建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利用乡村优势,从而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乡村发展。

1乡村旅游景观的优势

1.1整合乡村资源,促进开发

以往乡村资源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有效利用,导致乡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虽然各地都在组建乡村合作社,也在整合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但由于没有好项目,不能有效利用乡村资源。而现在,有了“乡村旅游景观”这个刺激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整合乡村的地、人、物、资金、产业等所有资源,则是根据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链,合理开发。

1.2文化传承

我国是文化大国,文化在各地乡村很常见,但平常状态下,并没有目的性地将文化记录、展示、传承下来。而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必定要深度挖掘当地乡村的人文特点,展示、传承平日常见却不重视的文化。例如美食、非遗、戏曲、书法、茶艺等等。

1.3提升旅游业收入

乡村旅游景观必然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有人简单地认为门票才是旅游业收入,事实上不仅仅是门票,像其他旅游产品、旅游链条产业等,都会随旅游业的发展而创收,给当地带来不错的收入。还比如就地采摘,就地贩卖当地的农副产品等,都等同于拓宽了销售渠道,能够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收入。

2系统思维下的生态旅游型乡村规划模式构建

2.1构建生态网络

基于对乡村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划分不同生态发展区和拟定土地利用计划,确定各区域的开发程度。在进行功能分区时,需要遵循尊重乡村生态现状,生态与经济平衡发展和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原则,实现各分区有机联系并组成围绕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保育为目标的乡村生态网络系统。例如桃米村生态网络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复育区和生态走廊。自然保护区以山林为主,作为生态保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控制生态系统平衡的场所。自然复育区包括溪流区域、自然生态湿地,生态农田等,是联结自然维护区,弥补自然保护区之不足,以扩大生物栖息地面积的生态区域。生态连廊包括溪流绿带、绿篱、道路旁绿地、杂树林、生态水池等,担任连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复育区的功能,提高生物在栖息地之间的可移动性。

2.2深化产业链

乡村产业类型与乡村的人地关系息息相关,在生态旅游产业中,旅客的吃、住、玩、行等功能需求需要与地域的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多产业活动耦合关系,各产业之间网络联结,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并串联成协调稳定、生态友好的产业链。例如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生态资源,桃米村以生态观光主导、生态融入的方式,开发出生态解说、生态农业、生态民宿、生态餐饮、文创等其他产业,推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基于生态和谐和高效益的稳定产业链。台湾池上乡,集观光、休闲和教育于一体,结合原生态稻田景观发展观光、影视拍摄、艺术表演、生态骑行等产业,融合稻米生产、加工、观光体验三种产业,发展出“伯朗大道”、“池上饭包”、“吃在车站”等著名品牌或标志性景点。

2.3完善聚落格局

通过细致的调查统计和科学的研究,做好乡村社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计划,区分公共活动用地、居住用地和其他专门用地,明确土地权属性质。完善建筑群的规划布局,保存聚落肌理的乡村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建筑群组合和公共空间的有序组织,保存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空间。村庄在自然农业条件下形成的村庄格局和村庄环境可以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避免了重新规划容易陷入村庄同质化的困境。例如日本白川乡合掌村通过移筑“合掌造”房屋,保存原始的村落格局和历史建筑,成为著名的日本民居博物馆,通过建筑群落展现白川乡的历史文化。河南郝堂村在村庄规划时,以维持现有的村庄格局为基础,保存原有的农田、道路、沟渠、丘壑、堰坝等乡村元素,房屋改造上只对局部进行调整,保持村庄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容的状态。

2.4完善社区管理

乡村的可持续运行离不开治理,系统有序的治理体系在生态旅游型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生产和生活三个层面的协调度与生态旅游型乡村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乡村治理在维持“三生”的协调度上起重要的作用。桃米村通过行政单位与民间组织协力配合,教育宣传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拟定社区公约等方式经营管理社区事务。桃米社区治理体系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积极引进社会各专业团队的帮助,借助教育研学平台从各个方面为桃米村把脉护理,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使桃米村与社会乡村发展前沿接轨,保持先进技术能够引入乡村。

2.5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生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水平有重要的影响,要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提升其文案编辑、网站设计和维护等能力培训,并不断提升旅游规划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信息化建设,最终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品牌。

结语

总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增多,各地区正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为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乡村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要考虑乡村旅游业的“生态化、人文化、地域化”等特点,才能帮助旅游业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推动整个乡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是基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原则而开展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产业为动力、人居环境为目标。重视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产业、人居环境的协调程度和整体性。期望能够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文.乡村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问题研究.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3]王让会,黄俊芳,林毅.绿洲景观格局及生态过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纪武.生态型村庄规划理论与方法——以杭州市生态带区域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郭卫宏,王新宇,李闻文.人居·文化·产业·治理——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9,37(3):82-90.

[6]郭卫宏.基于系统观的建筑创作实践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7]寇明婷,李录堂,陈凯华.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8]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镇经济,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