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自编应用题的探究

/ 2

一年级学生自编应用题的探究

王会芹 张永敏 薛露露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山东 济宁 272000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解决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顺序、数量关系和一些概念等知识的认知都是依托数学故事作为具体情境进行学习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一块难啃的“大骨头”。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观察的广度窄;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识字量小,不读图,不会读图或读不懂图意;不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至于有的孩子看到应用题就很茫然,造成出错。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想从解决问题的“根”入手,“反其道而行之”,进行任务驱动,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师让我说”变成“我想说”的状态,能够“我口说我心”,由被动变主动,真正认识应用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我们进行思考、讨论,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自编应用题的方法,并且逐步实施。

一、自编应用题,首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会表达”、“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有时间表达”

(一)根据教学内容难度的递增,制定“由扶到放、分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学会表达。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就从入学开始,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第一阶段: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一句话,为自编应用题打下基础。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语言,但是数学语言却很贫乏,所以我们就从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开始,训练学生提一个数学问题,说一句完整的话。

第二阶段:让学生会说完整的三句话,认识什么是应用题。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加法的意义》中,原有的教学任务只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加法的意义,而我们从这节起始课开始,把内容细化,就开始培养学生说完整的3句话,既2个信息和1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应用题,同时为后面能说一段话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说完整的一段话。

随着内容的加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增强。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说想法等内容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楚、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二)根据教学内容,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看”、“指”“摆、”“说”,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我们根据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把数学故事的教学进行梳理,分成了3大阶段: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阶段、自编应用题阶段、完整表述解题思路和算式中每个数意义的阶段。

1、提取信息和提出问题阶段。

这个时候,学生刚入学,注意力和持久性比较欠缺,看到漂亮的情境图,就会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时候,我们就侧重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把信息分类,观察时从左往右或从上到下,用铅笔指着数一个划一个,手、口一致,数完一类再数另一类……,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提出问题。

  1. 自编应用题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侧重语言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认识“一共”“还剩”的意义,理解表示在事物数量发展变化中,同时有带有指向性的词语传达出的含义,如:“飞走”、“飞来”、“原来”、“现在”……培养学会有序的地观察含有数量变化的图,并且能够清晰、有序、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根据信息编完整的数学故事。

我们从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的第一课时《加法的意义》作为自编应用题的起始课。我们把内容细化、增加,开始培养学生说3句话,为后面能说一段话打下基础。

我们是这样做的:学生在初步感知图意后,说出很多信息,如:树上有3只猴子,树下有2只猴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猴子?......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合在一起,引出应用题的概念。接着采取借助学具上讲台板演说、同位之间说等形式进行锻炼。在说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是否手口一致,并且学会用手势表示“一共”。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再进行根据算式编数学故事的练习。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不懈,帮助学生自编数学故事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口到”,使他们做到“言之有物”。

3、解题思路和完整表述意义阶段。

在学生学会编应用题之后,侧重点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和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思维逐渐系统化、条理化,真正明白列式的道理,明白“做数学”建立在“说数学”的基础上。说解题思路是逆向思维,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最难的,我们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表达,如:看情景图联想、表演、画图(有时候画集合圈)、打手势、摆学具等。

在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时,我们坚持“边说边指”的原则,说一个数的意义时,手就要指到它,做到“数和图一一对应”,这个过程反过来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 梳理整册的应用题的类型,让学生认识应用题的种类和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由于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少,教材中的应用题都是从纯图画的形式逐渐过渡到纯文字的形式。内容繁杂,我们就整理和扩充了教材内容,以便于让学生认识应用题的种类和架构知识网络。

解决问题虽然种类繁多,但是经过我们的梳理,学生认识到主要有9个类型。分别是:纯情境图画、纯图形故事、到带“?”的故事、加法的一图两式、减法的一图两式、一图四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情景图画和相应的图形应用题、图文结合、纯文字的应用题。

三、学生自编应用题种类丰富多彩

为了避免自编数学故事给学生带来倦怠感,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自编数学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根据实物演示编题;2、根据儿童生活的实践编题;3、选择合适的信息,将信息补充完整或者补充问题并解答;4、看图编数学故事;5、根据指定的算式编数学故事。

四、自编应用题形式灵活多样

  1. 我们采用最多的用自编应用题卡的形式。根据学生实际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形成一套由扶到放、阶梯上升,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又高于其的题卡。

2、采用形式灵活多样的自编应用题的活动。主要有:在班内举行自编应用题比赛,回家当小老师教家长等。

五、家校联合,为孩子搭建平台,展示他们的风采,记录成长点滴

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了解每个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年龄小,遗忘的速度很快。为了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在QQ群里面建立了成长相册。在课堂上我们为孩子们录视频,发到相册里面,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课堂表现;为了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我们也会布置一些反馈型的作业,比如:回家当“小老师”教家长,拜托家长录视频或者把孩子说的话如实的记录下来并且上传相册,我们就能了解孩子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通过这个平台,每个孩子都能展示他们在课上和家里的风采;每位家长都能看到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的与我们沟通,受到家长的好评。

总之,通过自编应用题,学生由一开始的单纯的模仿逐渐过渡到任务驱动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使他们逐渐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出、分析和解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