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村庄规划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以镇湖地区村庄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2
/ 4

实用性村庄规划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以镇湖地区村庄为例

薛蓓蓓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2


摘要: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目前村庄发展进行反思,并以镇湖地区村庄为例,探索实用性村庄规划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乡土文化;生态保护

  1. 乡村发展背景

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9年3月8日,习总书记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预示着乡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将改变城市主导、乡村从属的历史局面。在此背景下,要走出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道路,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人群活力的问题

  1. 乡村发展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

现代著名教育家梁漱溟提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1]。乡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但不能从根本上替代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建设的本质是让农民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2]。乡村振兴只有农民参与,文化才能传承,产业才能兴旺,发展才能持续。脱离了农民的村庄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空话,脱离了农民的乡村发展,也终将难以实现。

  1. 人群的驻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乡差距悬殊,迫于生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拼,广大乡村地区早已成为以老人、儿童为主的留守群体,优秀人才难回流,乡村发展缺活力成为普遍现象。而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城乡融合,这就必须吸引人群驻留乡村。而如何留住人群,吸引本地居民回流返乡创业,是乡村发展提升活力的第一步。如何提升村庄知名度,吸引外来人群,不管是下乡创业还是下乡休闲,才是乡村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内生动力的问题

  1. 盲目追求乡村旅游造成产业雷同

随着乡村旅游成为大热门,时常出现未对现状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即盲目发展乡村旅游,造成产业发展雷同、不接地气、定位同质化等现象。田园风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虽然是吸引点,但不是吸引核,雷同化的东西即使得以一时火爆,也必定不能长久。红极一时的白鹿原民俗村,在清一色关中民俗主题村的大环境中也仅仅只维持了4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发展也不是不能发展旅游,恰相反,依靠旅游可以更快的传播出去,但村庄的自身资源不同,不能忽视自身情况,盲目发展,必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支点,从特色化、持久性、稳定性等方面奠定扎实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长久发展,避免乡村旅游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中道而止。

  1. 、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度不足

时代发展改变了乡村原始的生产状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趋势,已出现了包括农旅融合、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融合、“互联网+农业”融合、园区带动融合等多种模式,但整体来说,目前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及模式上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盲目性;二是产业融合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产业链条整合度不足,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二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三产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欠缺,导致相互之间缺乏联通性。

  1. 文化消亡的问题

  1. 乡土文化元素逐渐趋于消亡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周祖翼部长曾说过,“村庄是传承历史、风俗和文化记忆的载体,乡村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在乡村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盲目冒进行为,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大肆破坏农村文化的行为。中国城市建筑因缺乏地域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乡村建设也由于欠缺特色,将再次出现"千村一面"的可能。资源同质化,建设标准化,使得美丽乡村个性越来越模糊,乡村应有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乡土气息不断消散,乡村所特有的文化个性及活力也将不复存在。

  1. 乡村传统社会模式渐行衰落

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依靠契约来维系,而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信任本能。但现在的乡村,青壮年进城上班,儿童进城读书,只剩老人的乡村变的越来越安静。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乡村建设照搬城市,缺失了宅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左邻右舍的传统邻里关系,乡村文化也丧失了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对此,乡村改建的结果可能是乡村文明的终结,传承至今的乡村传统社会模式也可能面临支离破碎的危险,留住乡愁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1. 持续发展的问题

  1. 农村环境污染依旧严重

三农问题专家朱启臻认为: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携带着生态文明密码和基因[4]。乡村拥有大面积的农田,是纯天然的生态屏障。但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依旧严重,围湖造田、湿地减少、农药化肥污染、重金属超标、水体污染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乡村所具备的生态屏障、粮食保障也在逐渐消失中。

  1.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

在乡村地区,部分农民素质依然不高,特别是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的情况下,环保意识更是薄弱。随处乱扔垃圾、随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的情况比比皆是。其中水污染尤为严重,很多农村生活垃圾最后都排泄到小河里,远远超过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也因很多居民贪图方便就近倾倒垃圾,导致污染区域往往集中于农村房屋周围及河边。

  1. 跨界融合的问题

  1. 乡村规划亟需多规合一

一直以来,村庄规划编制种类繁多,包括村庄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环境整治规划、美丽村庄建设规划等多种类型,但其相互之间往往衔接不足、脱离实际,导致实施难、监管难等众多问题。基于此,实用性村庄规划,亟需多规合一,以问题导向,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既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也是具体实操手册,既是空间布局设计也是乡村管理依据[5]。

  1. 乡村发展亟待区域融合

乡村发展需考虑区域融合问题。一是在我国人口管理中,村是最小单位,小一些的村子可能仅几十人,以行政村为单位,不管是其腹地面积还是人口规模均有限,将不可避免的制约其发展。二是某些村庄距离较近,甚至部分村庄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除土生土长的本村村民外难以区分,其村庄特色也势必雷同,因此,村庄大可组团发展,不必过于追求一村一品。三是村庄承担着包括文化、生态、生产等多种职能,各村在发展中所需承担的侧重点也不同,村庄腹地面域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这也是村庄发展需谋求组团发展的原因之一。

  1. 镇湖村庄发展实践

  1. 镇湖概况

镇湖街道腹地二十平方公里,位于苏州西部的太湖之滨,其下辖马山、石帆、西村、秀岸、山旺、市桥、西京、太湖、上山等9个行政村,从北至南环太湖沿线分布,占据太湖湖岸线二十余公里。

  1. 现状问题

  1. 问题一:人口老龄化高新区之最,乡村活力缺失

据统计,镇湖街道人口老龄化比重高达28.6%,不仅远高于国际上老龄化10%的标准,更高于苏州市老龄化25.2%的平均水平,此外,与同属苏州高新区的通安镇、许墅关镇相比,镇湖老龄化最为严重,其中通安镇老龄化比重23.1%,浒墅关镇老龄化比重25.1%。而本地年轻人以在企事业上班或外出开工艺品店为主,多在年节时期才回,导致村庄活力整体不足。

  1. 组合 2 题二:原本丰富的乡村文化空间正逐渐消亡

镇湖,亦名西华,意为吴西华丽之地,其历史悠久,相传为古渡通衢。镇湖不仅是苏绣的发源地,拥有8000绣娘,素来是“家家闺阁架绣棚、妇姑人人是皆巧针”,是著名的“刺绣艺术之乡”,2005年,苏绣更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此同时,镇湖曾拥有众多历史传说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目前,现有的文化空间遗存越来越少,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石塔外,仅存石帆小学、烈士陵园、圆通庵等少数资源。

  1. 问题三:一三产均有一定特色,但产业融合进程慢

镇湖以苏绣闻名,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全国刺绣市场80%是苏绣,其中八成苏绣来自镇湖,而镇湖刺绣从业人员占劳动力市场的三分之二,农村家庭收入约75%来自刺绣及相关产业。与此同时,镇湖腹地面积较小,耕地有限,镇湖大米、黄桃、贡山茶是其农产品中的金字招牌,在苏州地区已形成一定品牌知名度,但因规模小、产量少等原因尚不为外人所知。另外,环太湖沿线旅游度假休闲功能初显,包括西京湾花海、太湖一号房车公园、杵山生态公园等,但基本为沿湖展开,呈零星式开发,缺乏纵深联系,导致整体发展后劲不足。

  1. 问题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发展受限制

镇湖地处太湖东岸,坐拥太湖腹地,内享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生态本底优越。但与此同时,太湖水域、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分别为重要湖泊湿地的核心保护区域、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均属于省定的二级生态红线区域。另外根据《苏州是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太湖沿湖300米范围内除休闲旅游度假设施、水利设施、助航标志外,禁止其他项目建设。因此镇湖虽拥有无与伦比的环境基底,但同时生态保护压力巨大。

  1. 问题五:上位村庄规划缺失,发展无序

在此之前,镇湖街道9个行政村定位为拆迁村,目前已完成预拆迁599户。其已拆迁民宅零散分布,导致现有农村住宅用地碎片化,土地利用率低。且因其上位村庄规划长期缺失,村庄发展无序,相比同属太湖沿线的东、西山村,村庄改造进程滞后,人居环境品质低下;村村道路联系不足,断头路、土路、临时搭桥等情况较多;河道水系不贯通,同时还存在太湖蓝藻污染、家禽养殖污染等问题。

  1. 规划思路

基于现状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乡村振兴核心为原则,通过水乡文化传承、产业持续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内生动力激发等多个方面构建镇湖村庄新水乡生活范式。并从保生态、强基础、补短板、提亮点、明机制等五大方面考虑,切实可行地提升镇湖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1. 发展路径

  1. 保生态:绿色保障,保护太湖水域环境、提升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容量管控。习总书记曾提出:“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希望苏州为太湖添加更多美丽色彩。”镇湖村庄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生态保障。根据生态容量,探索中观尺度、乡村地区的双评价,指导用地布局。基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三类功能导向确定适宜性评价结果,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环太湖滨湖带为重点,综合三类功能适宜性,确定空间适宜性分区,其中,生态适宜空间约占46.17%,城乡建设适宜空间约占32.67%,农业生产空间约占21.16%。

全域综合整治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北部马山、石帆、秀岸、西村四个村以耕地资源为主,通过综合农用地治理,落实基本农田,贯通河道水系,构建农林水一体化示范区,形成连线成片的高效农田;中部山旺、市桥两个村靠近镇湖镇区,以优化周边环境、管控城镇边界,加强与城镇融合发展为主;南部上山、太湖、西京三个村以林地、草地为主,以延续山水田园格局,修复生态自然景观为主。

  1. 强基础:产业振兴,走镇湖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一三产联动,适度发展休闲观光。镇湖地区生态敏感,生态保护任务大于一切;现状农业资源虽有一定特色,但整体规模较小;乡村旅游,同属太湖沿线的东、西山发展已成熟,镇湖后发之地不足以与之相互竞争。因此,镇湖乡村产业振兴需做精黄桃、稻米、贡山茶三大特色农业,做强苏绣文化名片,同时依托田园、水乡两大本底,在继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作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色的特征,有限度的规划和改造部分田园,适度融入休闲观光产业,构建文化与生态高度融合、田园与乡村有机发展的产业融合提升之路。

建设两个产融试点项目。北部石帆村,利用现状废弃厂房改造为中央集市,结合周边景观农田、圩田体验、大师工作室等项目,植入特色农贸体验、精加工展示、电商服务点等功能。南部太湖村,联动西京湾花海、实小基地、桑蚕优质原种繁育基地等已有资源,打造自然教育中心,重点包含自然学校、野外教育场地等功能。

  1. 补短板:民生保障,补充短板,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民生保障,补充短板交通方面,其一,太湖大道为城市主干路,减少太湖大道上村庄出入口;其二,以旅居分流为原则,引导旅游交通以北太湖大道为主入口,本地居民生活交通以贡山路为主入口;其三,主要车行道避免直接穿越自然村庄,同时在自然村村口设置公共停车场,避免车辆直接进入村庄内部。设施方面,以完善村民生活设施,提升生活品质为主,同时结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增补乡村旅游设施为。

风貌管控,环境提升。镇湖村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建筑风貌,包括石砌建筑、老式江南水乡建筑、甚至仿欧式建筑。规划杜绝一刀切式的管控方式,尽可能保留其原有风貌,即使是偶尔出现的另类风貌,在漫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另外,针对乡村道路、菜园、公共空间等区域,采用原生态材料、趣味性设计对其做艺术化的处理,打造富有乡村记忆的村容村貌。

  1. 提亮点:文艺入村,构建镇湖“苏绣小镇、艺术乡村”

匠人计划,引入乡村产业发展能人志士。通过政策保障,提供政策引流,专项支持;场所保障,统租空置农房,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农村创新创业场所;资金保障,设立匠人基金,奖励对乡产发展重大贡献人才,拓展返乡创业金融通道;生活保障,完善设施配套、改善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等多方面,积极引入高水平手工艺匠人返乡入村。

文艺入村,形成乡村振兴的新触媒空间。根据与苏绣大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很多苏绣大师不仅在镇湖绣品街设有绣品店,更在李公堤文创街区设有绣品店,但李公堤文创街区商业氛围浓厚,而多数绣娘并不希望苏绣文化沾染太多的商业气息,她们反而更愿意去环境优美的乡村开工作室,她们希望绣品街只是成为人们感受苏绣文化的第一站,而乡村苏绣工作室,可以更多近距离的感受绣娘的创作过程。基于此,规划盘整空置的农房、厂房,定制大师工作室、刺绣工坊,打造苏绣创作、展示相结合的创新空间,形成镇湖乡村振兴的新触媒。

  1. 明机制:盘活存量,有机发展,村民主导,面向实施

盘活存量,有机发展目前镇湖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处于上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缺失、上位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不明确的尴尬境地。我们坚持四大原则:第一,生态优先,设立负面清单,环湖生态保障区域范围内,坚决腾退;第二,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确保建设用地总量无增加;第三,用好5%的机动指标,为村庄发展留有余地;第四,增加图则管控,设立近期实施项目库,加强村庄规划管控的同时强化落地性。

村民主导,面向实施。坚持自下而上的建设过程,遵循村民诉求,包括调查问卷及村民、村干部、种植户、绣娘等多类人群访谈。并设立驻村设计师,建立规划“解说宣传员”制度,与此同时在成果表达上,增加以简明化、形象化表达形式的村民读本。

  1. 总结

乡村振兴是长远、复杂的课题,需无数人来共同努力,共同实现。而现在,正是乡村发展最好的时代。镇湖的乡村振兴才刚刚开始,而我们也将继续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梁漱溟全集(二)[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51

  2. 朱启臻, 关于乡村建设行动的几点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2020,(22):22-23

  3. 周祖翼,宋镇豪,胡世忠,等. 代表委员谈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美丽的村庄请你留下来[N]. 光明日报,2014-03-13

  4. 朱启臻. 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文明基因[J]. 中国生态文明, 2017(04):33-34

  5. 张京祥, 张尚武, 段德罡,等. 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 城市规划, 2020(3):74-8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