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促进双提高”视角下的教师党支部党建育人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基于“双促进双提高”视角下的教师党支部 党建育人机制研究

孙琳琳1 王捷

云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昆明 65010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对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这为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本文拟从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和业务工作的现状出发,围绕国家对高校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党建、业务实际工作为载体,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促进;双提高;党建;育人;体系


一、“双促进双提高”视角下教师党支部党建育人融合思路

(一)“双促进双提高”融合思路

高校基层党建组织带头人和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力量比较薄弱,党建工作者兼职化现象比较普遍,队伍不稳,动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有助于解决党建工作被虚化现象,结合的关键在于项目和活动设计。

1.找寻融合切入点

教工党支部紧抓党员教育,以党建育人为引领,结合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形成学生成长中的共振频段,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出以党风带师风,以师风促学风的氛围,立稳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的根基。

2.构建深度融合机制

通过党建专题活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服务社会,构建五位一体的融合共生大格局,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以业务夯实党建工作,实现党建、业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二、“双促进双提高”视角下党建育人机制实施路径

(一)党建专题活动

1.加强党课指导

教师支部党课内容的核心在于“结合本单位党员状况和教学科研实际”,结合党员自身教学研究范围,增强党课对广大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形式、创新载体,实现业务与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如开展“政治学习分享日”面向其他党总支、党支部的公开观摩活动等。通过积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升教师党员政治觉悟,努力做到让传道者先信道、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好教师党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带动非党员教师自觉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加强对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思想引领,把好教师政治关和师德关,引导教师追求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组织活动指导

教师党支部以德才兼备、人尽其才、人尽其责为原则,依托教师专长,创新党建活动,丰富党建内容,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一,创新支部集体学习方式,从四史、文化自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滇商发展史等多个角度,指定相应主讲人,采取问题导向法、任务学习法和答疑解惑法等,对重点进行鞭辟入里的阐释,对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第二,开展党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例如宪法日请律师党员为大家解读五次修宪历程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党员的参与度和紧张感,又将学习内容推向深入。

3.加强自媒体建设

通过网上授课、网上思想交流、网上结对帮扶等方式,引导师生坚定信念,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奋发图强,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立足思政课程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党建的“重要桥梁”。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可引导青年学生系统掌握党史党建理论知识;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解、认同和向往,实现育德、育知和育魂相统一;通过思政课和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因势而进、因时而新,让高校党建和思政课教学“活起来”“火起来”

1.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踊跃开展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探索,积极筹建党建沙龙、党建文化走廊,促进支部党建和思政课教学的互动互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赋予学生更大学习自主权,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和育人载体。学院教学团队在教工党支部的引领下,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延伸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淬炼。在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首要,以教学效果为目标,注重团队的“德高、学高、艺高”引导和培养,把服务学生、作风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放在首位,树好教师职业形象,保证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实践教学路径,开设融合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综合实践课程,定期开展国情党情社情调研、红色文化考察与传承等实践活动,实现党建理论教育和思政课堂的延伸。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规律,站稳站好“互联网+”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新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有效资源,做好做实顶层设计,打通基层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微通道”。

(三)深化课程思政

将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让所有课堂都带有思政味。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协同思政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比如,结合思政热点文本讲授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有关时政的内涵和要义;开展中西方文化辩论会,通过生动激烈的唇枪舌战,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革命经典歌曲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等。以点带面,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

教师党支部积极探讨课程思政的本土特色,如对地方商界历史和现实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基础下,在缅怀商界前辈的同时,弘扬精神,追思商脉过往,传承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在产业链条的初端就可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从教育链和人才链的角度提供人才培养平台,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角度提供人才培养路径,把数字化开发与应用,运用于学科的交叉中,开设微课,研以至教,把商界精神和品质作为商科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之一等。

(四)开辟第二课堂教育,拓宽育人范围

以党建带团建,助力发展壮大学生社团,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以丰富的文化滋养学生,以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依托人才培养构建教工党员与学生的多维联动机制,培育党建+育人+专业+教学+学生培养+爱国教育一体化生态圈,形成协同育人氛围。

教师党员在“学”和“导”上狠下功夫,以身作则,把对党的忠诚转换为献身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在以赛促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教育的内涵,为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依托比赛整合学生的碎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党员教师为主力,把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如实训课程与专业性社团结合起来,社团党员骨干选拔作为实训课程的助教,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转变了学习态度,有效改善了学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社团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师生间的共促共进。

(五)服务社会

教工党支部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立足专业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积极探索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支部以推进“服务创品牌”,完善“制度育品牌”,强化“素质铸品牌”为核心任务,不断激发党员活力,发挥党员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落实“三服务”教育与活动,鼓励党员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教师对本职岗位的投入。根据数字经济发展及“亲产业”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党支部围绕教育实践开展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并将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考试和学生毕业标准中,强化基本功要求,积极鼓励、帮助教师从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培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申报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和学生发表论文展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学分制改革和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探索教工党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社会实践工作,形成教工党员参与学生思想工作的党建育人新机制。

三、“双促进双提高”视角下的教师党支部党建育人实施保障

(一)队伍建设是关键

由于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内容不同,要实现完全零缝隙的有机融合是不现实的。做好这项工作,党建队伍的建设最为关键。教工支部通过加强教师党员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融合,引领带动师生投入学校、学院中心工作中,积极推动党建+育人+专业建设。

(二)建立健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步考评机制

探索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与奖惩机制,将党建和业务工作做到同考核、同测评。建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对标考核点,支部党建考核结果同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岗位聘用挂钩,真正实现以考评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效果,进一步推动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四、总结

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共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任何的松懈都可能造成两方面发展的失衡。筑牢信念之基,就要把党建视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以党建之实促进高校中心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和永续发展,以业务之精丰富和创新党建工作,真正形成党建和业务发展的合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俞校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指导,有效提高业务和党建工作“两张皮”的融合度[J].中国科技博览,2017(29)

  2. 刘婉茹,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路径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02)

  3. 赵海红,张秀琴,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探索和思考[J].祖国,2020(02)

1作者简介:孙琳琳,女,(1979-)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王 捷,女,(1982-)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从事学生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