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对话理论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

余小华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对话教学”自2011年新课标提出之后,备受学者关注。古诗词教学也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话理论下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知人论诗、古诗吟诵、情境创设、师生合作建立有效对话,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对话教学;古诗词;有效对话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刻意使用对话理论,而导致课堂出现无穷无尽的“你问我答”,这实际上是一种伪对话。因此如何运用对话理论有效实施古诗词阅读教学成了我们应该努力探究的问题。

一、“知人论诗”——与作者对话

“知人论诗”即从诗人是生平、写作背景、性情风格为切入点,理解诗文内容,体悟诗人情感。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才性异区,文体繁诡。”每个诗人的个性才能不同,因此文体也风格也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如苏轼豪放,王维禅意,柳永婉约,陶渊明清新脱俗等等。“知人论诗”是对诗人了解的过程,也是使对话双方在人格心理上平等的对话过程。

“档案袋”是现在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模仿“档案袋”的模式建立诗人“档案袋”或者“资料卡”,例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逐步进入文本。由“赠”字可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要弄清楚是投赠给谁?为什么会投赠?首先我们从诗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是投赠给了张丞相,那么这个张丞相又是谁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查找资料,了解与作者相关的背景知识。如:

诗人资料卡

姓名

生卒时间

籍贯

家庭情况

仕途情况

主要作品

派别

诗风

相关人物

创作背景











这张“诗人资料卡”是一张简表,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搜集资料,将该表尽可能地完善。学生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项目,扩充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处境和感受。

整首诗的后半部分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渴望被任用的心情,这种心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作者的经历所决定的,因此建立“诗人资料卡”,可利用“如果你此时此刻在诗人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一类的问题,将读者已有经验与作者经验相结合,形成一个跨时空的对话互动,增强情感体悟。

二、在吟诵中对话

古诗吟诵是中国古代传统读书方法,《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作者情感志向的表现,而歌则是将无声的文字用声音传达出来,因此古诗词阅读教学可以让通过吟诵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交流。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这是一首歌行体,全诗共换韵三次,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三次换韵是诗人心境、情感的变化的表现。第一部分韵脚“号、茅、郊、梢、坳”,为平声“肴”“豪”(ɑo),属于开口呼,这个韵读起来给人一种弯曲而又开阔之感,细品字义,确有狂风怒号之义。若是拖长吟诵,其音犹如阵阵风声,表达了杜甫见到狂风破坏茅屋时的惊讶、痛惜又带有一点焦灼和怨愤之情。第二部分便是入声韵,韵脚为“力、贼、得、息、色、黑、铁、裂、绝、彻”,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入声韵将茅草被抢、饥寒难耐、生活艰难、茅屋漏雨、彻夜难眠且前途茫茫的悲惨现状表现了出来。然后突然一转,转用平声韵,即“间、颜、山”,为“删”(ɑn),这是一个开阔后,又闭合的韵,空间感强。而后诗人用“俱欢颜”“安如山”三连平,将语气、语速降下来。在经历狂风打击和痛苦的回忆之后,情绪慢慢恢复平静,也是诗人对经历灾难后的国家能够恢复安宁,人民的生活能够归于平静幸福的情感表达。为了强调自己愿望的坚定,诗人在最后一句呐喊了出来,这句呐喊可以说是诗人在一系列痛苦的经历之后,发出的誓言,此时入声韵的决绝之感,表达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吟诵时将入声强调出来更加震撼。

一方面学生通过吟诵与文本相互交流,感受文本的格律美、节奏美以及语言美。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人传达出的伤时忧国悲伤之情。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吟诵的声音表达出来,与文本形成情感对话。可见对话教学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单纯“你问我答”的伪对话,应是学生通过语文活动自然而然地与文本交流,实现有效对话。

三、在情境中对话

对话是主体间的互动过程, 以人际“互动”为特征,以意义的获得为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作者和时代形成“人际互动”,从而获得情感升华,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山东省特级教师郝敬宏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设计了“吟唱:结合音乐吟唱、表演、再现、展开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的环节。首先播放了一首《雨霖铃》的吟唱曲,反复聆听几遍之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再现文中离别之情境。其中三个学生,穿上汉服,拿着船桨等道具,走到教室前方,用吟诵对话,再现当时离别之情境。吟诵的人情感充沛,观看的人也不自觉地跟着吟唱,场景还原结束,教室想起了一篇掌声,后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便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完成了与时代、与作者的多重对话,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情感共鸣。郝老师的课堂依旧是以读为主,但是并不是一味地,一遍又一遍地干读,通过构建情境实现“读中对话”,这就比单纯地分析意象和语言要好得多,将诗歌鉴赏放在了理性理解和感性感受之上,不得不说这一堂有效的对话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到作者所处的情境中,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体验,这才是有效阅读。

四、师生合作促对话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主动创建对话,还应在平等对话的原则上积极参与学生对话,达到高效的师生合作。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的教学中,创建了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问君何事轻离别,年能几团圆月?”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来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 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家卫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依靠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化在《长相思》中。

王老师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词作者,此时的王老师充当了作者的角色,参与对话。一方面激起了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形成了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对话理论下,师生合作的有效性既保证了对话的有效性,同时也构建了民主课堂。学生在老师参与的对话中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与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可通过“知人论诗”、古诗吟诵、情境创设、师生合作去与作者、文本、时代、课堂等对话,真正使学生跨越时空,在平等交流中达到情感互通,感受古诗文之美。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一定要独立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组合使用或者独立用。总之,我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对话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根本,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

参考文献:

[1]郑宇航.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使用的误区及成因[J].才智,2014:166.

[2]余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0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