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推行“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高中推行“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丁颖 栾声越

( 佳木斯大学 154007 )


摘要:在高中推行“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实现了高中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这必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本文从高中“课程思政”的概念入手,区分了高中“课程思政”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区别,之后说明了在高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生成路径,对“课程思政”这一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生成路径

一、高中“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习总书记于2016年12月7日到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上海高等院校以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为背景和依据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类课程之中,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和由点到面的育人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笔者对于高中“课程思政”的概念更倾向于“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高中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能,和“显性思政”(高中政治课程为主)的功能,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学理念。


二、高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高中学校教育理念重智轻德,影响其育人效果。

高中教育是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是国民素质基本形成的完成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目的,达到培养合格公民这一基本功能。“课程思政”的推行在高中阶段十分必要,“课程思政”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各科专业课中,它的目的是将高中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基因式”的置入各门专业课之中,将教书育人合理有效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让学校教育破除唯分数论,而是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两手抓,培养出优秀的国家栋梁,而不是分数更高的“大学生”。

第二,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存在“边际”,影响其教学效果。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是高中政治课程,但是对于政治课程本身作为一门非主科课程,它的教育功能容易局限于课堂上,影响其对学生产生的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导致该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边际”问题。同时高中的政治课本身存在就许多问题,例如“考什么教什么”重视分数而忽视真正的育人效果、课堂事例不具有时效性、 学科专业术语难懂和教师教学死板等问题,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推行“课程思政”,其一,将其他学科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更好的发挥政治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和其他学科的隐性育人功能,使其形成协同育人效果,可以弥补高中政治课程的“边际”问题,突破了某一个学科的界限,从一个学科的问题延伸成多个学科的共同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拧成一股“合力”。其二,在高中各门课程中本来就强调三维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一直被各学科忽视,流于形式。推行“课程思政”可以使其他学科提升该目标的完成度,更加深入的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教学设计更完善,更符合高中新课程标准。

第三,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现状,影响其接纳效果。

据调查,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整体思想状况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但也会因社会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输出的同时,给正在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思想状况上的问题。现阶段的高中生主要是00后群体,多数为独生之女,同时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时期,家长收入可以满足学生更多的物质需求,导致一些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任何人或事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

在高中推进“课程思政”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和辐射范围,对学生进行全课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消极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在生活中合理地运用辩证思维处理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三、高中推行“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第一,学校——做好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分配各部门,落实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组织“课程思政”理论学习小组。因为高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较少,无法从成功的案例中吸取和借鉴经验,所以,在确定本校要实行“课程思政”之前,要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带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对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进行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为高中推进“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其次,协调分配各部门进行。学校党委领导要深入到“课程思政”推行的一线,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统筹全局。第二,课程——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破除专业壁垒。

任何课程的设立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目标。因此,任何课程都是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为终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学科都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成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破除专业的壁垒。例如,在语文课中,优秀的诗词文章通常会抒发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中作者的家国情怀、品格胸怀等充分展现,引发学生热爱祖国、怀揣梦想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生——满足思想需求,解决消极思想状况。

首先,我们要使高中生接受“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了解并激发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各门学科都要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适当的应用热点话题、社会时政、网络流行梗等,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当学生发现教学内容与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时,就会对此充满兴趣,全身心参与教学,进而亲近教学并认可教学,从而达“课程思政”的目的,而不是在原本枯燥的课堂中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加难以接受。其次,高中的政治课要起到带头作用,将政治话语生活化,便于理解,乐于接受,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紧跟时政,建立起政治话语体系,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这样更有利于在高中推进“课程思政”的,不要让学生因不喜欢政治课导致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减弱。最后,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在高中推行“课程思政”就是为了提升育人效果,如果学生不接受,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所以我们应该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根据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的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做一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7.07.002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3]王海花,郭玲霞.思想政治一体化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学英语教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8,(18):132+131.


作者简介:

丁颖,女,本科,佳木斯大学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思政);

栾声越,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男,硕士, 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佳木斯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