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绕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2

缠绕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代珍

亳州市丹华小学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每个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在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的同时,更让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长期探究的一个问题。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缠绕画;小学美术;应用

引言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在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采用突出主体体验、激发学生灵感的审美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探索出基于审美素养提升的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

一、缠绕画的基本概述

缠绕画是由国外流传过来的并利用简单的图形构建的绘画形式,在绘画过程中强调随机性和愉悦性,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小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利用点、线条、以及简单的形状来进行创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绘画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提倡缠绕画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艺术审美有所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下,目前部分学校遵循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教师指导—教师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致部分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不大,对美术作业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创作的作品往往空洞和雷同。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将个人审美倾向强加于学生,难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教学其实是一种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和熏陶的审美素养培养过程,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和创作环境,让学生捕捉内心感受,并通过画作予以充分释放和表达,进而让审美教育成为一种享受。

三、缠绕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

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上十分注重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美术课堂缺乏创造性并且在课堂效果上并不明显,小学生经常性的表现为兴趣缺乏,而更新教学理念是对美术教学的创新思想,新的设计思路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绘画思维,从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学生通常要以点、线、面相结合的绘画方式,辅以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根据主题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利用人们的视觉感官传递出作品的直接信息,通过主题的含义传递出作品的间接信息,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艺术冲击。教师运用表演的形式开展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领悟美术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趣味化的表演形式下学习美术,感悟作品的真实魅力,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缠绕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帮助学生理解缠绕画

借助粗细、浓淡、轻重的变化能够赋予绘画独特的语言魅力,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特点,利用简单的绘制将学生带入到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加之这一创作中所使用的工具相对较少,对学小学生来讲也是比较适合的一种绘画方法。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是,如果学生认为缠绕画是可以随便画的,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后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缠绕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缠绕画中握笔的随性与线条的稳定,而不是毫无目的的画。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及时向学生强调这一内容,避免学生对缠绕画产生错误的认知。其次,在教学中要及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样本,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班级中,与学生一起对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探讨,让学生感受到绘画的技巧。可以说缠绕画其实就是让保证条理性与秩序性,避免产生乱的感受。一些学生认为缠绕画其实就是以密为特点的作品,所以教师就要及时纠正学生,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一知识。最后,一些学生在刚刚接触缠绕画时错误的认为现线条与图案的组合就是缠绕画。但是在实际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讲述缠绕画的创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创作技巧与造型等,在区分作品类型的基础上来理解缠绕画。

(二)重视“童心”、培养观察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了解世界的第一步,没有观察便没有绘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观察这个重要步骤。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身边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确乏对对象的仔细、深入的观察,形象具有明显“样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安排他们作画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不知道它们的形状和特征。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形体开始观察,慢慢过渡到生活、自然中的人和事,由一些造型较简单的物品的观察过渡到较复杂的形体的观察,由一般性观察过渡到对细节的深入观察。除了用眼睛外,还可以借助鼻子、耳朵、嘴、手这些感官获得体验。明确观察任务,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很集中,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去观察,而且也会观察得更细致,并对物体的特征形成记忆。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引发好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观察自己所接触的一切“美”的事物,用言语激发他们想把美用画笔“记录”下来的冲动。如:在教学《草丛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草类植物的生长状态、结构特征以及草叶之间的空间关系,我带领学生到室外开展写生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草类植物叶的不同形状、方向、茎的生长规律,叶片的翻转形态等,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想通过画笔画于纸上。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

在小学的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力和自主意识较差,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素养作为己任。众所周知,对于美术这门艺术来讲,创造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鼓励和培养。在学生掌握好基本技巧以后,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美术这一学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本身并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对评判学生成绩的好坏,要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趣味性课外教学活动,增强美术教学的应用性

美术学科教学要做到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以凸显美术教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判断和评价现实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感应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内的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具体观察,融情于景,创作出更加真实、形象的作品,从而增强美术学科的应用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在花园游览,并让学生了解每一朵花的形状、气味、颜色等信息,让学生以自己最喜爱的花朵为主题完成绘画创作。同时,教师可以将每名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班级内展示,让学生讲述作品的灵感来源,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实地探究,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具与自然界中的事物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作品,将教师教授的知识和现实环境相结合,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结束语

缠绕画的教学是符合小学生美术课堂的需要,进行缠画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缠绕画的教学更加轻松愉快,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小学生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和追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葛国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篆刻兴趣的培养策略[J].情感读本,2018(36):8.

[2]刘振江.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2):8.

[3]王海涛.试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策略[J].新智慧,2018(36):138.

[4]韦小惠.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8(52):43.

[5]傅华英.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实践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