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针对高校2680名新生开展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3

探讨针对高校 2680名新生开展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段毅 郑燕#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目的 调查高校2680名新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探讨干预前后知晓率的效果评价,为高校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法针对某高校2680名新生发放“艾滋病知晓率国八条”问卷,然后通过网络宣传、知识讲座等途径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再次问卷调查,评价干预前后的知晓率变化效果。结果 干预前新生对艾滋病知晓率得分最高为27.31%,干预后得分最高为93.88%。结论 高校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预防意识不强,应及早开展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

【关键词】高校新生;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AIDS high-risk behavior intervention for 2680 new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an Yi Zhengya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mong 2680 freshme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IDS high-risk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o explo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awareness rat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basis for high-risk BEHAVIOR inter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Th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distribute the questionnaire "Eight AIDS Awareness Countries" to 2680 new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and then carried out high-risk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rough network propaganda, knowledge lectures and other means, and again questionnair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awareness r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aids awareness rate of former students was the highest score of 27.31 percent, and the highest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was 93.88 percent. Conclusion College freshmen's understanding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is not high, prevention awareness is not strong, aids high-risk behavior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early as necessary.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AIDS; High-risk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Effect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将免疫系统中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的吞噬、破坏,从而使免疫系统崩溃,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发病身亡。

自1985年中国首次报告艾滋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1]据联合国驻华机构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已确诊艾滋病感染者总数超过100万人。截止2019年10月底,全国报告艾滋病传染率处于低流行水平,尽管如此,从15到24岁之间的青年学生发病却呈逐年上升趋势。[2]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社会场所,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后期,性机能日益成熟但性知识缺乏,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据统计有过性经历的学生安全套使用率不到40%,所以感染风险非常高。针对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新生开展“艾滋病知晓率国八条”问卷调查。

[3]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高校2680名新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 采用调查法选取研究对象,发放“艾滋病知晓率国八条”问卷,共8题,每题答对得1分,合计8分。通过1个月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后,发放同样的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价。

1.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构成比

某高校新生2680人,其中男生1152人(42.9%)、女生1528人(57.1%),年龄从15~19岁共2203人(82.2%)、20~25岁共477人(17.8%)。(见表1)

表1 某高校2680名新生人员情况构成比

基本情况 调查人数(人) 构成比(%)

性 别

男 1152 42.9

女 1528 57.1

年龄(岁)

15~19 2203 82.2

20~25 477 17.8

合计: 2680 100

2.2 干预前后调查问卷得分构成比

干预前后各发放、回收问卷2680份,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干预前得分为0分有3人(0.12%)、1~4分为684人(25.52%)、5~7分为1579人(58.92%)、8分为414人(15.44%);干预后得分为7分164人(6.12%)、8分为2516人(93.88%)。因此,比较干预前后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行为干预前后调查问卷得分构成比

分数(分) 干预前人数(人) 干预前构成比(%) 干预后人数(人) 干预后构成比(%)

0 3 0.12

1 11 0.41

2 34 1.27

3 67 2.5

4 572 21.34

5 732 27.31

6 405 15.12

7 442 16.49 164 6.12

8 414 15.44 2516 93.88

合计: 2680 100 2680 100

3 讨论

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手段和疫苗,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三种途径。而艾滋病高危行为是指极易导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包括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多性伴、频繁更换性伴,不使用或不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安全用血或血液制品、男男性行为等。

有关数据统计自2008年到目前为止十年的时间里,约有6万名大学生由于感染艾滋病而丧失生命,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期,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不安全性行为。[4]尤其是随着观念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混乱的性行为和吸毒,在这种环境的侵蚀下,导致65%的学生感染年龄发生在18~25岁的大学时期。

首先,高校感染艾滋病者八成是源于同性性行为,2017年全国高校新增艾滋病感染者3077例,其中81.8%经同性性行为传播感染。其次,性观念开放,但性知识滞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却了解甚少。最后,健康教育和疾病宣传的缺位。作为传道授业的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必修课,而家长对此也不够重视。调查显示,大约一半的大学生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性教育,但这些性教育内容通常很少且比较滞后,这些都是导致艾滋病在这个群体里高发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是针对个体与群体的、与HIV感染有关的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的一系列促使干预对象改变、减少和避免危险行为,保持低危或安全行为的措施和行动。其目的是减少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遏制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和向一般人群扩散。高校应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和家长的作用,通过校园网络、微信、微博、同伴教育等方式,全面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感染风险、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活动,使大学新生在踏入校园时期就接受到正确的引导,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避免和减少易感染艾滋病行为。

参 考 文 献

[1]卫生部.中国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M].北京,2009.11.

[2]林佩贤,黄宝添,李思贝,等.大学生艾滋病知倍行情况及其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5-3497.

[3]朱敏,崔丽,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项目评估浅析[J].卫生软科学.2012,10(26)

[4]兰效忠,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