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2

洱源 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李志萍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云南大理 671200


【摘要】目的:观察我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0年6月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随机抽取184例健康个体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92例:未开展血防健康教育而单纯开展血防知识宣传)与实验组(92例: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血吸虫发病率(1.09%)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干预后症状自评表(SCL-90)得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研究对象对干预模式满意度(97.83%)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降低血吸虫发病率,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自我防护能力。

【关键词】血吸虫病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心理情绪;自我护理能力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吸虫病有显著的职业分布以及地域分布特点,沿海男性青壮年渔民为本病高发群体,此外,本病好发于夏秋两季,为最大程度避免血吸虫病流行,近些年我县卫生防疫部门积极开展血防知识宣传,但是受居民文化程度的限制,常规血防知识宣传干预效果不明显[1,2]。本次研究比较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县血吸虫病流行区184例单纯开展血防知识宣传以及开展血防健康教育个体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中男(n=52)、女(n=40),年龄区间为:24岁~54岁、平均(40.12±1.0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初中、初中以上分别42例、32例、18例。对照组未开展血防健康教育而单纯开展血防知识宣传的研究对象中男(n=50)、女(n=42),年龄区间为:26岁~52岁、平均(40.11±1.01)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初中、初中以上分别43例、31例、18例。两组研究对象男女比例、平均年龄、文化程度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我国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九版《诊断学》中血吸虫病临床诊断标准[3],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县常驻居民且研究期间均未离县。(2)本次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前未感染血吸虫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理解能力与言语交流能力均正常的研究对象。(2)排除既往有血吸虫病感染病史研究对象。

1.3方法

1.3.1对照组通过设置血吸虫病宣传栏、发放血吸虫病传单等方式行血防知识宣传。

1.3.2实验组在落实对照组常规血防知识宣传的同时开展血吸虫病血防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通过播放专家讲座以及谈话的形式使研究对象获悉血吸虫病感染病因、临床症状以及相关预防性措施,嘱研究对象在夏秋两季不要随便接触江水,若研究对象在夏秋两季必须下水,应全身涂抹防护油、穿戴好防护服,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下水,此外,应用血防部分发放的粪便收集齐收集粪便,并将收集的粪便运至定点清倒。对于在夏秋两季,未做好自身防护下水的对象应主动入血防部分报备、并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相关检查。(2)心理护理,强调血吸虫病对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提高研究对象血吸虫病血防风险意识,并鼓励接受血吸虫病血防健康教育的患者对周围人科普相关知识。此外,在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专业用语,结合典型案例,列举相关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提升研究对象对血吸虫病预防信心。

1.4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6个月后血吸虫发病情况。

  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心理情绪以及自我防护能力,SCL-90量表1分至5分得分越高则患者负面心理情绪越重;ESCA量表1分至172分得分越高则患者自我防护能力越高。

  3.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对不同干预模式满意度,满意度评价等级包括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等于十分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的和。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系统处理结果中变量资料,“%”形式相关变量资料应用χ2检验,“6083772902814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形式相关变量资料应用t 检验,P<0.05预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干预6个月后血吸虫病发病情况,具体情况如下:实验组血吸虫病发病率1.09%(1/92)显著低于对照组10.90%(10/92),χ2检5.109,P<0.05。

2.2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自我防护能力,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干预后SCL-90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ESCA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自我防护能力 [χ±s、n]

例别

例数

SCL-90量表(分)

t值

P值

ESCA量表(分)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

92

3.26±0.11

0.81±0.08

10.315

<0.05

92.48±4.12

140.78±4.15

11.498

<0.05

对照组

92

3.28±0.12

2.43±0.07

12.403

<0.05

92.47±4.15

102.05±4.12

12.403

<0.05

t值


0.248

12.481

-

-

1.491

11.251

-

-

P值


>0.05

<0.05

-

-

>0.05

<0.05

-

-

2.3两组研究对象对不同干预满意度,具体情况(见表3),实验组研究对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研究对象对不同干预满意度 [n/%]

组别

n

十分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92

50(54.35%)

40(43.48%)

2(2.17%)

97.83%

对照组

92

43(46.74%)

37(40.22%)

12(13.04%)

86.96%

χ2





6.973

P值





<0.05

3讨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系膜血管中,雌、雄虫交配产卵,卵随血液沉积于肝脏,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分布在肠壁组织的虫卵部分破溃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侵入,继续生长发育,形成大量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进入水中,当人、畜生产或生活接触疫水,可感染血吸虫病。致使患者出现发热、、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若未及时性有效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致使患者肝脾肿大、结肠增厚,儿童病例可有生长发育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血吸虫病常规血防知识宣传过程中,忽视研究对象受教育程度以及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影响,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文化程度较低,对血吸虫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有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疾病认知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升[5]。血吸虫病血防健康教育干预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以增强研究对象疾病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护理以安抚研究对象负面情绪,引导研究对象以积极的心态落实相关防护措施[6]。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血吸虫病发病率以及干预后SCL-90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此外,ESCA量表得分以及患者对护理干预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任道锋.2018年太仓市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26-30.

[2]姚陶.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晚期血吸虫病研究对象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0):143-145.

[3]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钱门宝,蒋智华,甘晓琴, 等.华支睾吸虫病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知识、行为和信念的影响[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37(2):202-206.

[5]陈志余,郑敬环,赵霏, 等.中江县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8):1413-1416,1425.

[6]郑敬环,彭介入,蒲晨, 等.广汉市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22):413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