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3

中医外治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焦春杰 张凯 刘云田 李珊珊 范振彬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肩手综合征病患,时间2019年7月~2020年7月。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与对比组。对照组针对肩手综合征开展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浮针外治;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MA(40.25±11.5)、SHSS(2.16±0.84),VAS(1.78±0.5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FMA(32.42±9.35)、SHSS(3.84±1.24),VAS(3.03±0.74)评分,组间比较t=6.192,2.956,3.0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组间比较χ2=6.9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外治方法联合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患肢肌力、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是更理想疗效的保障。

关键词:浮针疗法;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临床较为常见,是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若没有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会让患者留有不可逆的损伤[1]。此类患者仅仅依靠康复治疗,因为疾病本身以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获得的效果有限。中医外治方法中有很多适宜此类患者的康复,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2]。研究选择了浮针疗法与康复治疗联合,分析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肩手综合征病患,时间2019年7月~2020年7月。通过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与对比组。研究组内60例患者,年龄53~70岁,中位年龄(60.41±3.56)岁;病程1~3个月,病程均值(1.85±0.56)个月;男性与女性分别有38例、22例。对比组内60例患者,年龄51~71岁,中位年龄(61.18±4.15)岁;病程1~4个月,病程均值(1.94±0.73)个月;男性与女性分别有35例、25例。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针对肩手综合征开展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初期帮助患者被动的活动患肢关节,注意力度轻缓。在患侧肩关节放置软垫,先协助患者肩部处于向上和向前的姿势并保持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指出尽量不要下沉肩关节,之后协助患者将肘关节伸直,后旋前臂的同时适度背屈腕关节,手指在这一过程处于外展状态。指导患者伸直双手手臂,完成肘关节的屈伸、旋转、上抬等动作。指导患者双手交叉互握,患肢拇指放置在健侧拇指上,用健侧手将患侧手带动上举一定角度,并在处于30、60、90等不同角度时静止一段时间。患者保持仰卧体位,指导其做出前伸以及外展肩关节动作,并用健侧手拍打患肢。患者每天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次30min左右,每周进行5d的训练。

在对照组康复手段的基础上,研究组应用中医浮针疗法,操作方法:治疗前予以宣教,让患者指导浮针对康复促进的意义,了解配合要点。选择的针具为(32×0.6)mm的浮针,治疗时协助患者处于仰卧体位,经患肢远端对肌筋膜触发点进行寻找,以此明确进针点,完成进针点消毒工作,夹持针柄采用斜持毛笔姿势,进针时控制针具夹角20°左右,针尖和皮肤接触后快速到达肌层,之后见针具略微上提,让针尖回到皮下,之后完成运针、扫散,针身放倒,用合适的力度推针向前,操作过程为不免针尖朝下过深刻将针具稍提起。待针具全部进入皮下,可见皮肤局部存在隆起,呈扇形水平摆动针具,角度25°左右,这一动作保持力度轻柔,控制在每分钟10次,1个循环为200次,操作完成帮助患者按摩关节,休息5min后继续扫散,完成3个循环后将针芯取出,予以止血。相隔1d治疗1次,本组患者共完成2周治疗。

1.3观察指标

采用FMA(运动功能测评量表)评分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分值0~66分,上肢功能恢复越高则评分越高。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SHSS(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分值是0~14分,越高评分表明病情更重。采用V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1.4疗效评价

结合患者康复情况和SHSS评分变化评估临床效果,即:患者肩手综合征相关的症状改善明显,不存在关节疼痛,无患肢肌肉萎缩,SHSS评分有66%以上的降低,显效;患者肩手综合征相关的症状减轻,关节疼痛减轻,无明显肌肉萎缩,SHSS评分有32%以上但不足66%的降低,有效;患者疾病症状未减轻,SHSS评分无变化,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研究获得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FMA、SHSS和VAS评分

治疗前将FMA、SHSS和VAS评分进行相互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MA(40.25±11.5)、SHSS(2.16±0.84),VAS(1.78±0.5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FMA(32.42±9.35)、SHSS(3.84±1.24),VAS(3.03±0.74)评分,组间比较t=6.192,2.956,3.0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FMA、SHSS和VAS评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后

FMA

SHSS

VAS

研究组

60

治疗前

26.16±8.23

8.87±2.14

5.33±1.54

治疗后

40.25±11.5

2.16±0.84

1.78±0.56

对照组

60

治疗前

25.81±7.46

8.93±2.43

5.42±1.63

治疗后

32.42±9.35

3.84±1.24

3.03±0.74

2.2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组间比较χ2=6.9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60

40

17

3

95.00%

对照组

60

27

20

13

78.33%

χ2





6.925

P值





P<0.05

3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非常容易发生的后遗症,指的是脑卒中发生后,患侧指掌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疼痛、肢体水肿,能够将患肢活动能力和功能的患者只有20%,若没有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会造成永久性患肢畸形,对预后和生活质量极为不利[3]

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并没有确切和同一的方案,常规的康复治疗主要秉承早介入、的理念指导患者康复,通过合理摆放肢体以及运动疗效改善患肢肌力、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但仅依靠这些手段获得的效果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还需探讨更加理性的方案,促进患者康复[4]。我国中医对脑卒中以及一系列后遗症的看法和诊治手段有悠久的历史,也获得了广泛认可。中医认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于瘀血和痰浊没有彻底清除,舒筋、活络、化瘀、活血是治疗的基础原则。中医外治方法常参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浮针疗法是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中医理念认为肩手综合征累及经筋和皮部,给予患者浮针干预,选择的进针点是肌筋膜,可以对筋膜、肌腱予以良性促及,促进患肢恢复[5];浮针扫散操作是针对疏松结缔组织,可利用压电效应促进生物电释放,促进生物电传导效率提高,更加高效的向病变组织传导生物电,对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因为浮针的有相对大的直径,有更高的可操作性,也能提高皮下操作的刺激量;这种治疗手段只是在操作时皮肤承受穿刺的轻微疼痛,利于患者耐受,且安全性高。研究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MA、SHSS和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浮针和常规康复治疗有相互辅助、协作的优势,为患者的康复打下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外治方法联合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患肢肌力、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是更理想疗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继林,宋晓娟.浮针疗法联合康复治疗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7,9(4):183-185.

[2]李彤,孙红伟.浮针疗法结合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164-166.

[3]邱晓佳,刘紫凝.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8,27(24):130-133.

[4]冯润枝.浮针疗法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5):4740-4742.

[5]刘建伟,吴新贵.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78-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