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学生感知、鉴赏、表现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浅谈小学音乐学生感知、鉴赏、表现能力的培养

孟雨茹

安徽省宿州市第四小学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音乐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审美、认知能力提升都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以及表现能力,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感知鉴赏表现力培养策略

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而且对于学生的思想和素养有着很重要影响的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学不仅局限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还能够为学生的多个学科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打开视窗。在整个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以育人为根本的,将学生培养成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多是来自于对节拍的感知,良好的节拍感既是学生学习和感知音乐的基础,同时也是参与音乐活动如唱歌、演奏以及舞蹈等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通过音乐节奏变化以及曲调的变化体会音乐中情感的变化。

1、利用身体动作培养学生的稳定节拍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稳定的节奏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稳定的节拍感”,也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个节拍是多长时间,能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感受到节拍,熟悉节拍的变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身体动作例如拍手、点脚尖,拍腿等动作,让学生先通过身体的“机械”动作,大致感知音乐中一拍的节奏,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稳定的节拍感。

2、通过朗诵让学生掌握韵律感

感知教学当中,尤其是节奏的感知,不仅仅是要学生能够读出音乐当中的节奏,而是要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韵律感,需要学生能够长时间、整体感知音乐的读拍。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于身体的控制以及节奏的把握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韵律感。例如在欣赏《月亮月光光》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歌词进行朗诵,通过朗诵感受其中的语音高低、语气强弱等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歌曲的韵律感。

二、小学音乐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

在音乐教学当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一直以来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知识比较匮乏,听音乐的经历也比较少,对于音乐的美感以及节奏、韵律等感知能力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历比较浅,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歌曲当中的情感差别,对于音乐当中表达的情绪认知不够。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选择了灌输式教育,就是先给音乐定一个调子,让学生提前知道歌曲表达的含义以及情感的倾向,然后再让学生去欣赏,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对于音乐的鉴赏以及理解更多是从主观出发,教师如果强行给出“标准答案”,学生在鉴赏音乐的时候就会受到心理暗示,往教师指明的方向上靠,而不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样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有害而无益。教师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悟,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利用小学阶段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加以利用,让学生通过歌曲进行想象和联想,然后再形成自己的认知。例如在教学《风车依呀呀》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结合风车相关的动画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歌曲,并在脑海中根据歌词和音乐进行联想,想象自己也在一个有风车的田野中和亲人一起农作或者踏青。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于歌曲情感内涵的感受,让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以及韵味能够更好地进行感知,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此外,教师也需要通过音乐相关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让学生对于音乐有更多的认知,这样对于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教师不能够只是让学生听,这样学生更多是出于自身偏好感受歌曲是不是好听,而不是关注与音乐本身的魅力。当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课堂中统一进行相关教学之后,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欣赏和演唱。

三、小学音乐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策略

1、激发表现欲望

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主要还是集中在歌曲的演唱方面,集中在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要提升学生的表现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等知识后,通过演唱试着表达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歌曲演唱教学,等学生对于歌曲比较熟悉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歌曲解读,表达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演唱,让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判。对于同一首歌而言,一百个学生心中有一百种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正好能够迎合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在课堂中演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2、表现手法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基础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能够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是有着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的,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因为没有技巧或者嗓音条件以及天赋等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表达,造成了学生音乐表现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通过表现手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更加有成就感,这样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就会被更大程度的激发,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咬字开始教学,通过歌词读音的强弱让学生进行歌曲情感的表达。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释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意思进行一些肢体动作的表达,综合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美丽的黄昏》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先以朗诵的方式读一下歌词,然后着重突出“美妙”“美丽”两个字,让在读的时候加重语气,放缓速度,感受整体读下来的感觉。“听那钟声,美妙(加重语气)的钟声”,这样让学生感受歌词和歌曲的韵味,然后加上音乐让学生进行演唱,学生有了之前的“表现方法”学习,自然会在同样的位置进行语气变化,并逐渐模模糊糊掌握歌曲情感表达的方式。通过不断练习以及引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现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提供表现机会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因为课程的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都是大课堂式的教学,学生个人表现的机会并不多。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让学生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将音乐的演唱学习放在课下进行,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歌曲的倾听和练习,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演唱,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敢唱、想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以及表达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分阶段、分环节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肢体动作辅助、朗诵、表达技巧教学等等方式让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各种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

参考文献

[1]李晓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J].艺术评鉴,2020(24):150-152+177.

[2]程馨永.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探究[J].北方音乐,2020(24):188-190.

[3]马林硕杰.小学中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策略[J].北方音乐,2020(24):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