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孤独感和乐观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和乐观性的研究

咸沂蒙 刘学正 范思思

(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10;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摘要:为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孤独感与乐观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唐山市某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提高大学生乐观性减弱孤独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会时常有孤独感。其中文学类专业的学生较理工科大学生的孤独感较强。而学生的生源地和性别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孤独感 乐观性 大学生


0 引言

当下,我国已迈入新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增快。随着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压力过大。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更多是通多网络,人与人的接触越来越少,使得其孤独感逐渐增强。相关研究表明,孤独会使人产生自卑、抑郁、无助等消极情绪。人们较长时间处于孤独中会导致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甚至会产生疾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其需要自己独立面对一切,在各种挑战和机遇面前均需要自己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感就会慢慢的出现。过去的研究中从未感到孤独的学生几乎没有。并且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大学生的乐观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乐观型及其孤独感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对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孤独感与乐观性现状分析

1.1 孤独感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具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7%,这这些人中患有严重的孤独感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1%。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孤独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的孤独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可能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的生活,他们需要一段时间去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需要体验友情和爱情,但是由于生活的种种原因这些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会产生孤独的感觉。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心理期,这个时候的他们比较敏感,言行表现显得较为孤独,反过来别人的淡漠态度也可能让他们加深了孤独感的体验,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也正处于一个自尊心很强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肯定价值比较高,充满自我炫耀的冲动,容易藐视权贵、标新立异、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总是希望超过别人,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由自身能力和社会复杂性所限,事实常常会使他们深感不尽如人意,受挫之后自信心下降、恐惧失败,寻求自尊安全感的心理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从而陷入自卑之中。这样的心理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排斥和被社会排斥的感觉,就是所谓的孤独感。同样,当今激烈的竞争也可能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感,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越来越少,竞争和压力会使他们逐渐变得多疑、猜忌,因警戒对方而自我封闭、缺少相互的情感交流而倍感孤独。考上大学的学生以前在中学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在一个大家都比较优秀的环境中,彼此免不了要对比、竞争,为了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要竞争。这种能力上利益上的竞争导致大学生不能相互沟通从而可能产生孤独感。

对不同专业、生源地和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指数做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可以看出,文史专业学生的孤独感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为严重。可能由于文理科学生所接触和深入学习的知识、所重点培养和习惯采用的思维方式等有所不同,文科生会更多的接触一些感性知识,如诗歌赋等,这使他们更崇尚那些美好的事物,逃避社会中的不满因素,更容易封锁自己;理科生则倾向于科学的逻辑思维,接受社会更容易些,因此他们的孤独感就比文科生弱些。

1.2 乐观性现状

对大学生乐观性的现状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乐观情况比较乐观,乐观主义者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标准悲观主义者在统计结果中几乎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接受的乐观思想更多,关于乐观方面的教育更丰富,所以大都不出现极度悲观的性格。另外,当今社会中的媒体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着积极乐观的知识,大学生接受媒体信息输入比较多,所以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乐观性,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不同专业的同学也出现了差异。文史专业的学生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为悲观些,可能是由于文史类大学生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导致他们内在情感体验更丰富、强烈。对社会更为挑剔,所以悲观性更高些。

2 提高大学生乐观感的建议

以往很多研究都表明,孤独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苛求被社会接受。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乐观性越高的人孤独感越低,乐观性与孤独感有显著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建立乐观的心态,以降低他们在社会中的孤独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方面都应注意从加强大学生乐观性的目的出发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乐观性,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学校也应多提供些活动让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能够很快的融入集体,减弱他们的孤独感。

3 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人数占据较大的比重,这些说明已经有特别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感到了孤独的痛苦。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文史专业的学生的孤独感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为严重。

大学生的乐观情况比较乐观,乐观主义者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标准悲观主义者在统计结果中几乎没有。大学生乐观性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文史专业的学生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为悲观些。

4 参考文献

[1]郭冬升.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