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种子法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种子法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润枝 王晔 王程 谢皓 赵波 南张杰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摘要:在现代种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种子法规》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步总结出一套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种业,种子法规,教学改革,实践


第一作者简介:李润枝,女,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种子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 lirunzhi7639@163.com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2019-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农民自留种、计划统一供种、产业化发展、现代化推进的历史阶段,特别是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种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进入了依法治种的时代。最新修订的《种子法》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种子法》的颁布对做大做强种业,转变农林发展方式意义重大。随着种业的快速发展,对懂法律法规的种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种子法规》这门课程在种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种子法规》是面向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种子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中应执行的法律法规,应遵守的规章制度,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处理种子纠纷的途径、方法、程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有关种子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从事种子工作守法、执法的专业水平。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教材。我国现在还没有一本关于种业法律法规的本科教材,系统的参考资料和案例分析很少。特别是新《种子法》实施后,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现有的参考材料都没有系统的把新的内容整合起来;二是教学体系没有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强的特点。种子法规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但是现有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够重视。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我国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品种审定、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经营、种子营销等,且涉及一些法律术语,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在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形成了种子法规的自编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编教材以“一法四规”(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四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为主要内容,以品种审定程序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申请、种子标签正确标注为重难点内容。整个课程共24个学时,其中我国种子管理的现状(2学时),主要介绍我国种子管理的法规体系以及在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法四规”(12个学时)、学生自选模块(4学时)、案例分析(6学时)。案例分析部分主要以运用“一法四规”等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种子案件或者纠纷为目的,以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事件为案例,通过布置课下查阅资料、课上分组辩论等形式,分析案例,明确判罚依据,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在“一法四规”的讲授过程中,加入《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办法》等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本课程构建了 “种子法规、种子企业、种业人物”三大模块。在整理、汇总种业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分类建立种业政策、种子质量、种子检验、转基因作物种子、种子进出口、种子检疫、DUS测试等相关资料库。建立国外十大种子公司和我国种子企业资料库,国内种子企业又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经营的作物类别、企业规模进行分类。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以及知名的育种家、种子企业家的种业人物库。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一部法规+一个种子企业+一个种业人物”为内容,进行课堂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种子行业的了解,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帮助。

此外,积极开拓教学资源,聘请北京种子管理站执法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将课上内容与实践联系,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全面实现由传授性教学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转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等,将课程内容在专业的数据平台进行实景演示,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种子专业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应用创新思维。

三、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种子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运用种子法规相关知识的能力,开卷考试设置题目范围更大,可以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法规条款。同时,注重平时随堂考查知识点,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例如为考查学生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掌握情况,随堂布置了一个20分钟的测验。随机将学生分为三组,假定不同的身份。第一组假为种子企业,拟申请一个玉米品种的国审,要求列出申请材料清单;第二组为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提交的材料做出详细的品种实验方案。第三组根据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内容给出审定结果,并发布审定公告。通过这种随堂考查的方法,可以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及时回顾复习。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专题的调研,比如我国近十年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分析等等,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关注种业发展的动态,加深对本专业的兴趣。

《种子法规》课程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了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培养懂法律法规的种业人才为目标。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我国种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着重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我国现代种业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海艳. 有关农作物种子的法律法规执法探讨.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5:21~22.

  2. 李晓燕, 谢彦周, 海江波等. 《种子法规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种子, 2013, 4: 122-123.

  3. 孟晓鹏, 贺同金.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战略.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 8: 32-33.

  4. 史勇, 董永彬, 金维环等. 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在种子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2017, 27: 256-258.

  5. 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 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种业,2012,11:8-11.


资助项目: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