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赤壁赋》的“乐”“悲”“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解读 《赤壁赋》 的“乐”“悲”“喜”

石艳霞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430056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一般在高一上学期就会教授,要把这样一篇文理兼具、内涵丰厚的古文讲清楚讲透彻讲深刻,就必须把文中的表达感情变化的三个关键词“乐”“悲”“喜”梳理清楚,讲解到位,笔者现就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自然美景之乐

壬戌年的七月十六,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江,作者这样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从视觉和感觉角度写夜游赤壁的美景,清凉秋风拂面吹来,心头的烦闷之气似乎也被吹散了,水面上波澜不惊,似乎与人平静的内心相互对照,此时此景,当然要饮酒助兴,于是主人高举酒杯不断劝客人喝酒,他们还在吟唱《诗经》中《月出》的篇章,选择唱《月出》这首“情”诗是有深意的,首先此时静寂的环境与诗中“月出皎兮”的氛围非常相似,为即将出场的皎洁月色做铺垫,其次主与客吟唱这首诗并不是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与思念,而是借情诗之表来抒发苏轼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与坚守。过了一会儿,月亮慢慢从水面上升起来了,在斗牛星宿间游移,像踌躇不定的人一样徘徊,此时,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盛满了月色的水面似乎要和天相接了。月色如此皎洁,暂且任由这叶小舟在水上飘荡吧,在无边无际的遨游中,感觉人在茫茫宇宙中乘风而行,马上要离开这茫茫尘世,羽化成仙而去。这意境,是何等地轻松惬意,人已经与整个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完月夜泛舟赤壁图后,苏子酒兴大发,边喝着美酒边敲着船梆子唱歌。《诗大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苏子的喜悦快乐之情到了什么地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月”有感而唱, 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为下文“客人吹箫、苏子愀然作铺垫”。

二、人生失意之悲

苏子借歌声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受挫时的哀伤失意之情,不过这种情感是比较含蓄的,但客人听出了苏子的“弦外之音”,他吹奏起如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苏子听此箫声,也不由得愁容满面,不复之前的潇洒快意,问客人为何这么悲伤。客人主要说了三层“悲”的缘由。第一层:曾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曹操尚且被孙刘联军打败困于赤壁,尚且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何况我们这些命运不济、仕途坎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只有“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我们能做的只是以大自然为伴,借酒浇胸中之块垒,何谈理想和建功立业呢?正所谓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第二层:面对长江水的无穷无尽,客人想到了渺小如沧海一粟、短暂如天地蜉蝣的个人,即感叹个人在辽阔宇宙面前或者在永恒事物(月亮江水历史等)前的渺小短暂,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从古到今,不少人都在慨叹这个永恒的话题,如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悲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低吟“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杨慎高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可谓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如此对比鲜明相差迥异的境界,怎能不让人悲从中来呢?第三层,面对如此可悲的现实,客人希望能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他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想羽化成仙,想和明月江水等事物成为永恒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这唯一的幻想也打破了,还得回到这恼人无奈的现实。

三、超然旷达之喜

听见客人对“悲”的阐述,苏子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既然客人提到了“水”与“月”这些永恒的东西,苏子先从这两样东西入手开导客人,对应客人的三层“悲”,苏子的劝慰也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劝慰,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对应客人的人生短暂之悲;第二层:从“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角度劝慰,意在说明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一切应顺其自然,勿强求,对应客人的壮志难酬之悲。第三层:苏子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告诉客人我们虽然不能通过羽化登仙的方式获得永生,但却可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获得心灵与精神上的满足与丰厚,从这个意义上,人的精神获得了永恒,人便会获得超然洒脱,超脱于红尘俗世获得永恒的意义。这是对应客人的第三悲劝慰的。以上观点体现了苏子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客人听了苏子的三层劝慰之后,转悲为喜,这时的喜不同于最开始主客流露的欣赏自然美景之乐——一种表层的乐,是一种历经苦难和折磨、经过自我调节后的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深层的达观——一种深层的喜。

跟随苏轼的思想旅程,我们感受到了他因欣赏到大自然的山水美景而陶醉不已的喜悦之情,也感受到了他因政治上受挫而感到失意、迷茫的悲伤之情,更感受到了苏轼努力用超然洒脱的“乐观之我”来开解迷茫悲伤的“悲观之我”,终于超脱苦难与现实的喜,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对苏轼其人其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我们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