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与学习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7
/ 2

德育教育与学习的关系

翟君

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三中学 黑龙江绥化 152400


题记:

德育使人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

---------罗吉尔培根

“德为学先”,培根的这段话很清楚的表达了哲学的关系,那就是互相促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要更加深刻,将德育教育与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关系辨析的透彻再透彻,执行的彻底再彻底。

哲学上讲,事物具备普遍联系性,相关联的事物具备辩论关系。明显的,那就是把德育和智育体育之间有这样的辩证关系,那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进而达到共同发展。今天我们着重说的是德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二者肯定不是独立的,机械的切割二者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调侃地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中国的传播传统文化中最注重德才兼备,哪怕是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德行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试想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才,我们教之何用,是危险品吗?记得一个网红说过,死也不回中国,这种基本品德都具备的人,怎么配得上做一个中国人。当然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着重于德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清楚二者不可能没有联系,只是我们没有细心的观察和判断。德和学确实是那种互相依存促进的关系,这种纽带的影响是一定存在的,二者在地位上是相等的,但是却有先后之分。这种切入次序弄错了,即影响学习质量也会造成危害社会,成为人民的败类和人渣。德为学先,好的品德产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进步,好的品质可以深化思想的内涵,修身养性,治国齐家;恶的品质,厌恶学习,不能保证学习质量,当学习停滞不前时,负面情绪爆发,怨天尤人,甚至危害社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解的德育和非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是一样的。我们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家长和百姓关注的德育是浅层次的,简单的讲不要孩子学坏;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德育是更深一层次的,那就是铸造灵魂,培养有用的人才。这个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在品德修养上毕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到,只能去感受去判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同时我们要考虑怎么兼顾,那就是要德先于学,得溶于学。德育教育,要像细雨渗沙那样悄无声息,无时无刻的进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清楚德与学的关系,我们的教育也就有了入手点,不再是无迹可寻,无计可施。

这里要进一步说明德育是现代的德育,是适合时代的德育。中国古代的德育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忠君爱国,仁慈孝义。在今天早已推翻了封建制度,破除了封建迷信。现代社会的德主要讲的是人性、品行、功德,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德育与学的关系得到了更深一步的联系,其内涵和外延不是古代中国的德育所能概括得了的,但同时也不妨碍传统文化美德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延续。

我将“德”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品德,一个是品质,品德泛指人性中的善良,正直,热情,效益等方面;品质说的是性格组成和形成的情况。今天要说的德与学的关系着重体现在品质上,也就是本文论述的要点。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人生,同时也体现在影响学习。性格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效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看了太多的学生,感触颇多。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这种状元不一定是班级里最聪明的,能考上大学的也不见得个个都天资聪明。简单的说智商没有决定上大学,往往在一个班级当中是踏踏实实学习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这应该引发我们的深思。

这里我们分别论述品德和品质在成长和学习中的影响。

一 品德奠定了人格,为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的品德包含了很多内容,甚至有很多说不清的要素和组成。但我们有底线,有原则,通常我们鼓励做人要善良、正直、热情,屏蔽嫉妒、自私、狭隘、险恶,在我们身边不会因嫉妒触犯了法律。比如某省的艺考生私自篡改多名同学的高考志愿,某地的学生坠楼等等恶性事件,最终害人害己。一个人或许学业优秀,但没有品德,最终沦为社会的蛀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要这样的人才。北宋司马光就说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辈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无德之人的才华更像是罂粟,可以更大程度的危害着社会和人民,只有在德的保证下,才学才能够发挥正确的价值,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回馈自身。在教育上德才不可分割。一旦分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德的教育更像是斯以伐根而求木旺,塞源而欲流长。

二 品质帮助,学习的进步,学习培养品质的形成

品德和学习可以分别独立对待,但品质和学习相辅相成,将二者独立对待就有失偏颇了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坚持一定的目标去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这点的大都是成功的人。能坚持学习,本身就是在学习中磨练自身,不要以为,只有“歌咏词赋,能书善袖”是修身养性,立身安命,要知道那也是学习的一种。我国的大科学家例如钱学森、钱三强、邓稼轩、钟南山,哪一个不是在终身的学习中历练自身、修德修行。学习的过程也是性格、性情、品质养成的过程,而在品质形成的同时,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学习的发展过程。

品质养成的起点在于一个习惯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开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开始的习惯,而一种坏的习惯,是一种最糟糕的痼疾,因为他使人们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出于习惯,人们可以与自己憎恶的人生活在一起,学会带镣铐,忍受不公正的痛苦。以致对痛苦、孤独以及其他一切都逆来顺受。习惯是一剂最无情的毒药,同时他慢慢的不声不响地潜入到我们的机体,并不知不觉地滋长起来。当我们发现它时,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已经与他相适应,每个动作都受他的制约,你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一个坏的习惯是可怕的,他禁锢了学习的潜力、发展的空间。在现有的高中生调查中,有95%左右的学生玩手机打游戏,而更多的孩子依赖于补课,当这些现象成为了习惯,我们的高中生的学习和教育之路可想而知;反之,好的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开辟了潜力的空间,在每年最优秀的学生群中,身上总有相似的习惯,如按时作息,善于阅读计划,执行力强,做事认真细心等等。可能糟糕的人,有不同的糟糕方式,而优秀的人都有相同的优点。

在教育上切记只关注灌输知识,忽视德育教育。要知道知识传输和获得的渠道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立体化。对此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德育教育,针对德育教育制定有矢而发的策略,对此我们应该把好以下的几个原则:

(一)将课堂设为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主战场不仅班主任要参与,任课教师也有责任参与进来。

(二)要了解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做到因病施药,因材施教。

(三)要提高思想认识,清楚德育与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世人当知之。”

在学校中,我们能看到只有德育工作提升日程,学生才能够增强自律力,使教育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反之教育就会失去根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德育贯穿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