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误区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7
/ 2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误区辨析

徐安然

(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5)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情有预见性地主动创设的教学环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从教师的层面来说,此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同时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能够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使用此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更显活力,过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要求,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真正意图,进而滑入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具体情况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问题情境形式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对于核心素养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以学生在情境中有感悟和体验为出发点,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和升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然而,在使用此方法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甚至有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的误区,逢课就从问题情境人手,没有全面考虑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最终结果是导致创设问题情境流于形式。课堂上讲故事放视频,问题情境设置的轰轰烈烈,乍一看课堂气氛热闹非凡,教学内容敷衍了事,但却把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在一边,偏离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真正意图。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适合用此种教学方法。故创设问题情境是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与学习任务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以自然的状态解决学习任务中面对的问题,坚决避免创设与学习任务不相符合的问题情境。

第二种:问题情境泛滥化

有些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让生物课堂教学精彩,创设了过多、过于频繁的教学情境,走入漫无边际的误区。有的教师很少考虑到解决不同问题的必要背景,也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一节课呈现的情境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有时多达十几个,不分主次地进行“情境轰炸”,使学生失去了科学思维和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减弱了学生对问题情境中知识的关注,而且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情境创设不追求数量,却更注重质量。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及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的需要,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设计多个系列、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使整个课堂围绕某个具体情境展开,还能使教学任务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下实现。注重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直接体现,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和围绕具体学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逐渐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种:问题情境不符合实际

问题情境一般具有基本认知性、真实情感性和生活实践性的特点,其中,真实性是基础和保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较为合理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创设的某些问题情境其实是脱离生活常识的,有些情境内容甚至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这样就走入情境失真的误区。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某湖泊由于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入,导致湖泊中氮、磷的含量很高,从而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为了解决此问题,环保部门从外地大量引人水葫芦到该湖泊中,一段时间后,湖泊中氮磷的含量正如预期的那样逐渐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得到了控制。”但是,水葫芦实际上是外来入侵物种,其危害是众所周知的,是不可能用它来解决富营养化的。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即使是虚拟的情境也必须符合生活逻辑。只有符合逻辑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才更能显示出价值和现实意义。

问题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是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注意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的认知目标及学习内容,这样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建立起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有机关联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并深度挖掘问题情境的资源,设法引领学生将概念意识与他们的已有经验建立起新的逻辑关系,成为学生感知的思维的依托。

第四种:问题情境两极化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任课教师情境创设深浅把握失度的现象较为突出。有些情境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可以不需要深度思考就回答出来。这样的情境是无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的。这样的情况在公开课,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上出现的较多一些,有的授课教师为了单方面的提高课堂表面效果,设置的情境过于简单,似乎是要把一切答案都放在框内,整体节奏都是按照教师预的方向发展,甚至学生的下一个反应都了如指掌。然而,真正的好课是能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或者说在各种情境中找到自己质疑设问及探究的切入点。而且建议年轻教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尤其是进行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教学时,要在学生容易区分不清的地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深渊”,然后与学生一起观察、联想、类比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以澄清糊涂知识,从反面获得正确知识。这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需要教师大智如愚胸有成策。而且教师需要思考并掌握学生会在思考时犯什么错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分析错误的根源会是哪里?如在实验技能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故意遗漏某个实验步骤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思,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技能。此时,授课教师更像是一名导演,在问题情境中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然而,有些情境又太复杂、深奥,学生往往会陷于迷茫之中而无从下手,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学习的信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出知识或经验矛盾,带领学生主动发现这种矛盾冲突并引导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情境条件下可以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出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影响,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在生物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又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教师需要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时机,创设出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在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展开,并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要注意不能只重形式不讲效果,只求数量不讲质量,保证难以适中,还不能过于“直白”和简单。从效果上说,情境既要满足“问题、矛盾、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且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认知水平。


作者简介:

徐安然,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黑河市,生于:1985-05,职称: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中生物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