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育低效的原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7
/ 2


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育低效的原因与对策

牛林

天津滨海旅游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80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建筑师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融入建筑艺术中。建筑空间及其形态的核心驱动力往往来自于结构,这对建筑师的结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考试对结构知识的要求更加强调概念设计,如建筑力学知识占比逐年下降,建筑地震知识占比逐年上升。

关键词:建筑学;结构教育低效;原因;对策

引言

建筑学专业属于土建类专业群里面的工科专业,除了其具有土建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还具有文理兼具的综合性。正因为其文理兼具的综合性特征,建筑学专业教育与土建类其它专业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优秀的协同组织能力以及宽厚的人文素养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需要全面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同组织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1.1结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不足

根据《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面向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育内容涵盖了土木工程专业至少十门课程的内容,而授课学时却相当有限。这就给教学阶段划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和学时分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长期以来,建筑学的结构教育采用三阶段推进式进行,即学习力学知识、学习结构知识和应用结构知识,这种教育思路采用从认知到应用的推进式模式,一般认为是合理的。与三个教学阶段相适应,课程体系通常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和“建筑结构选型”三门课程组成,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并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需求,只是把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应课程群经浓缩简化后直接拼接。因此,结构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隔离,使得学生对结构的认识比较凌乱,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也就无法将结构知识应用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导致结构教育实效性低。

1.2结构知识教学模式的失当

“结构体系”定义为由各构件组成的一套稳定组件,它被设计、建造出来,以一个整体来发挥支撑作用。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从力学到结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一脉相承,都采用“拉、压、弯、剪、扭”的系统,以受拉、受压、受弯、受剪、受扭构件截面的分析为主线。而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部分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都是土木工程多门专业课程的简化拼接,教学思路沿袭土木工程专业的传统,也是通过基本构件来建立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从细节出发,缺少对总体方案的把握,学生学完后对构件截面的计算比较熟悉,以为结构学习就是了解现行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事实上,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育是要结构为建筑设计服务,使得建筑师在方案阶段就可预见所做方案的结构整体性。这种从土木工程专业直接嫁接过来的学习模式貌似给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结构概念,却是刻板、混乱、无法为己所用的概念,与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格格不入。因此当学生学完建筑结构部分的内容后,学得不好的同学表现为对结构的理解一片混沌;学得好的同学则是建立了与自己专业错位的结构概念,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缺陷。当然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建筑结构选型”课的学习效果。

1.3结构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刺激

综合的创造力是建筑教育及建筑实物的灵魂。结构教育应该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刺激和激发智能,并拓宽视野,才能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将结构加以整合而运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但以我们目前的教育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能学到刻板的结构型式的知识,只会将结构体系简单地按柱网模数进行机械的布置。我们在教学生结构构件如何连接形成体系时,总会强调构件的等级秩序和效率,例如图1所示结构体系的荷载由板到柱,再到基础,结构逻辑清晰。但结构在创造空间形态上是有着无限的可能的。

2可能的改进路径和对策

2.1学生讲述部分教学组织方法

学生讲述是基于“费曼技巧”的高效学习环节设置。在课程之初,教师会将整个课程的课件及涉及规范标准全部发给学生,做背景文献阅读,以此为基础进行讲述学习。具体组织方法如下:①分组要求,将整个课程所以学生按2-3人一组,分成18-24个组,以组为单位选取不同知识点模块;②讲述要求,每人需准备讲述课件,将知识点脉络及难点表述清晰,课堂上每人讲述;③反馈评价,讲述并非单向传授,要求在讲述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并在下次课给与反馈和评价。

2.2设计作业规范调查组织设计

设计作业规范调查是本课程实践学习环节。设计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尤其是对自己的设计评价。二、三年级设计课程的中的评价多是基于功能合理、空间丰富、建筑生成逻辑清晰,以及表达效果。而作业规范调查是对其设计作业的合乎规范的评价。调查中可以修改的部分需要按照设计规范修改,如出现难以或者不能修改的部分,说明与规范相冲突。通过作业,学生对建筑规范体系有了清晰了解,对控制设计的规范条文有了准确认知。

2.3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深度优化课程体系

为推动本科教学学分制改革,推进本科人才分类培养,进一步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我校建筑学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结合建筑学专业办学实际,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组织专业教育与拓展教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拓展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全校统一设置,包括思政课、英语、计算机文化系列课程等,这些通识课程对建筑学专业是必不可少的。在专业教育中,学科基础课程原则上按照建筑学专业文理兼备的特色设置,不仅重视建筑技术课程,也注重建筑美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建筑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主要是以建筑方案创作与设计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建筑设计课程。拓展教育课程结合本专业的职业特色和职业发展设置,主要以相关相近专业的课程、建筑师职业素养课程以及建筑学专业研究进展为主。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打破课程壁垒,做到教学、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了学分制改革要求,降低总学分要求,适当增加了选修课比例,优化了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为学生综合发展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4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要与课程思维相一致

建筑学专业的结构教育对任课老师提出了跨专业的较高要求。只有既通晓各门结构课程,具有丰富的结构设计经验,又了解当代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的结构老师才能上好“建筑结构”课程;只有在观念上精进,具有建筑、结构、施工、设备等全方位知识的建筑老师,才最具资格去对年轻的建筑学学生引介“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一言以蔽之,不管是结构专业还是建筑专业的老师,都要能从建筑师的视角理解结构,才真正符合课程体系的思维要求。

结语

对建筑学学生进行结构教育时,难免会牵涉到建筑与结构的关系,但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无法给出黑白分明的解答。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还非常年轻,结构教育应该超越建筑与结构的关系之争,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逻辑体系和引导他们掌握使用方法。至于用多少,怎么用,是由学生今后的感悟和自身素养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路易斯·马尔多纳多-拉莫斯,汪孝安,柳亦春.关于建筑与结构关系的探讨[J].时代建筑,2020(5):94-95.

[2]陈朝晖,龙灏,廖旻懋,等.走出建筑结构教育的困境———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体系的重构[J].高等建筑教育,2029(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