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域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论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共生视域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论略

党妍通讯作者 指导教师:李汶鸿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本科大一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面向市场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我国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在国家经济与创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视觉传达专业发展状况落后于国家经济与创业实践的趋势,视觉传达专业略显被动。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共生视域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论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共生视域下;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融合发展

引言

近年来,有关双创教育的新政迭出,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双一流”及“双高”建设计划,皆强调了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也将双创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开展了积极尝试,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观念意识错位、师资力量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与专业教育融合度较低等。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方面,多数文献揭示了二者融合的意义,提出了融合的路径与举措,戴栗军等运用知识生产理论,研究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关系,认为二者可以从理念、结构、能力、感知和机制五方面进行融合。

二、共生视域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涵

共生理论强调了主体的固有价值属性,它们以一定的共生关系在共生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校的双创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成性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专业教育作为成熟的教育类型,则是通过专门领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双创教育的践行,必然要得到专业教育的支撑;通过双创教育,能让专业教育知识更直接高效地融入社会实践,并有助于明晰专业的前沿方向,可见二者存在着协同互补的内在关系,具有共存共荣、互利发展的客观需求。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调了二者要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方面相互渗透,它们的融合须以共生为前提,二者的互利共生为它们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的“双创”理念落后,氛围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已经大面积开设“双创”课程,但是“双创”教育理念较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和氛围。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视为“创办企业”“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学生”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应该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贯穿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甚至有地方高校个别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业余教育”,不需要广泛普及与系统开展,导致“双创”教育在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理想。

(二)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通常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引领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地方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普遍没有创业经验,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只能简单传授通识的理论和案例,较难高质量地完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

三、共生视域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的快速生成,推动了各行各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浪潮,同样也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站在新时代脉搏点上,高等院校必须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了解行业转型新动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早在党的十七大之时就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高等学校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升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大力促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帮扶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搭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跨学科协同培养机制

一方面,为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应搭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实践项目促使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应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突出专业特点、优势,结合视觉传达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课程改革,突出多元化能力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应通过举办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为了促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应实施跨学科协同培养机制,加强政府、行业、企业的多方位合作,以“产学结合、协同培养”为特点,建立专业、校内、校际、校企合作机制,增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关专业、行业中知名企业的合作。

(三)共生单元:从“目标叠加”到“目标耦合”

培养目标是两个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其兼容关系决定了共生关系的存在与强弱状况。鉴于创新创业的跨学科性,双创教育常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纳入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其培养目标更多是在通识教育阶段被强调,而在专业教育阶段被淡化或作机械累加,也有一些高校在所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了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相关表述。质参量的兼容原理表明,要实现专创的融合发展,二者的培养目标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要提高关联度,能相互表达,实现多元耦合。因此,要动态修订专业人才方案,不仅要深入调查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还要分析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不仅精准定位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素质目标,还要研究根植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目标体系。在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双创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细化的基础上,以引导、尊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具体方向,优化整合差异化的专业教育目标与双创教育目标,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各个阶段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与素质等目标要求。

结束语

综上,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这是对于当今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是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各高校要审时度势,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环境、师资、合作平台以及评价机制等,这是提升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高校培养机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镇,杨燕,周晓晓,贾秀玲.高职院校人才“双创”实践能力提升路径[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03):55-60.

[2]蔡国良,陈平.双创教育中实战项目制教学的应用探索[J].高教学刊,2020(31):39-41+45.

[3]余朝晖.地方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04-205.

[4]袁嘉荫.高校教育管理研究的困境与突破——以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研究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119-122.

[5]刘巧玫.深化“双创”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8):169-170.


作者简介:党妍,女,汉族,山西省忻州市,2001年3月,本科大一,山东协和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