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蔡张慧,范小卫

南通大学附属瑞慈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方法 选取在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均3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护理干预。分析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效果。 结果 继发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继发脑出血;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类型之一,由各种原因所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患者前驱期无明显症状,发病期患者可出现间歇性感觉障碍以及运动障碍,典型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极高,需及时治疗[1]。本研究主要分析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均35例。研究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2.58±4.4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07±4.39)岁。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患者经确诊为脑梗死患者;②所有入选患者均不伴有精神疾病障碍;③本研究经伦理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自身体重数使用阿替普酶的剂量,标准用药剂量为每千克0.9毫克药量,最大用药剂量为90毫克左右,通过阿替普酶自备的注射用水对药物进行稀释,稀释后,药物浓度最小控制在0.2mg/ml,1min内静脉注射药品总量的10%,剩余药物在1h左右通过静脉泵给药。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治疗前常规宣教以及治疗后注意事项的告知等;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治疗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讲解既往成功案例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操作保证治疗顺利;治疗后,嘱其注意事项以及饮食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1.3.1经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患者20例,未继发脑出血患者50例,分析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1.3.2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使用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继发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1分析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x±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发病时间(小时)

入院时NIHSS评分(分)

出血组

20

72.35±2.01

5.04±0.65

17.65±3.27

未出血组

50

65.71±2.34

3.47±0.34

11.76±3.96

t


10.894

12.648

13.065

P


<0.05

<0.05

<0.05

2.2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使用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2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5

18(51.42)

15(42.86)

2(5.71)

33(94.29)

对照组

35

16(45.71)

13(37.14)

6(17.14)

29(82.86)

X2





5.563

P





<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中医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2]。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脑梗死常用的方式之一,即在患者的静脉血管内使用溶解血栓类药物,进而达到血管再通的过程[3]。有研究报道,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有一定的局限性[4]。本研究发现,继发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且使用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 刘洁, 丁晓彤,等.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6):758-760.

  2. 朱向香, 周元林, 余玲萍,等. 健康教育路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并发症的干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年19卷19期, 3421-3423页, ISTIC CA, 2019.

  3. 念鹏翔. 急性重症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008(003):60.

[4]张丽萍, 程冰.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 v.49(0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