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猪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提高猪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

杨佳俊

丽江市永胜县顺州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办 674209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仅仅单指粮食种植生产,也包括生猪养殖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肉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大,我国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奠定了通过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如何降低养殖成本,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此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就提高养殖生猪效益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生猪养殖业;提高经济效益;关键技术

生猪养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但在实际养殖中,由于存在管理水平不高、没有积极改善养殖环境等因素,导致不能实现预期收益,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养殖中时常发生各种疫病,有时甚至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养殖管理技术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就成了生猪养殖的关键问题。

1 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

通过总结生猪养殖经验可以得知,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猪舍环境卫生管理。猪舍环境在养殖中对生猪的健康生长影响极大,良好的生长环境会促进生猪的生长发育,并且不容易给细菌提供滋生的有利条件。第二,选择品种。选择养殖优良的生猪品种,其免疫力、生长速度及瘦肉率等指标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确保养殖效益的稳定性。第三,合理搭配饲料。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比会提高生猪的免疫抵抗力,促进其快速生长,饲料转化率较高。第四,预防保健工作。养殖中科学的保健预防和疫病防控措施是降低生猪发生传染病的关键,应予以重视。

2 提高猪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

2.1 调整猪群结构

2.1.1 优化种群结构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保持种猪与猪群优良、合理的结构是保证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尤其是自繁自养和主要销售仔猪的养殖户,可利用市场销售价格低迷的阶段,在控制生猪繁殖效率的同时,应积极对本场开展良种化工作。首先要淘汰劣质种猪,及时淘汰遗传基因不稳定、后代免疫抵抗力差的种猪,淘汰受胎率及产仔率较低的种猪,另外,对一些生长比较缓慢的种猪也应淘汰,避免造成浪费资源的问题。养殖户应充分利用淘汰劣质种猪后形成的资源及价格低迷的机遇,根据规划好的养殖生产规模,结合配置的猪群结构,引进优良种猪,为培育优质的后备种群打好基础,等待市场行情发生转变时利用最短时间及时进行投产[1]

2.1.2 采购商品仔猪

对采用外购仔猪进行育肥养殖的养猪户,可利用市场行情低迷时期仔猪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及时购买良种仔猪进行补栏填槽,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在市场复苏时能够抢占先机。

2.1.3 适时出栏

生猪养殖过程中,通常内三杂、内四杂等生猪品种体重生长到110kg左右即可出栏屠宰,如果错过最佳出栏期继续饲养,可造成生猪的脂肪含量不断增加,不仅对猪肉品质造成影响,同时还极易造成饲料浪费,加大了养殖成本,因此,养殖户在养殖生猪时需要合理控制养殖成本,尽量选择时机适时出栏。

2.2 饲养管理

2.2.1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养殖户在养殖中要按照种母猪的饲养要求对其进行饲养,给其合理配置各种不同的营养饲料,充分满足其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针对发情期的后备母猪,一般在初情期前的两至三周,可将发情母猪每天赶至超过10月龄且性欲表现较强的公猪舍两次,每次都应控制接触时间[2]。对处于妊娠时期的母猪,应对其进行单舍饲养管理,避免其发生热应激或受到机械性等刺激。另外,针对生产母猪,要保持圈舍安静,控制舍内温度在25至30度之间,夜间要关闭灯光,减轻其热应激,如果遇到难产现象可立即使用催产素,当催产失败时可进行人工助产。产后母乳哺乳时不能时间过长,早期应对仔猪进行饲喂管理,可适当提前采取断奶,避免母猪过瘦影响发情或受胎,对不能正常繁殖生产的母猪要及时淘汰,避免造成饲料及资源浪费。

2.2.2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养殖户在饲养管理种公猪方面,对其应合理利用,根据公猪年龄及体重掌握其配种频率,养殖发达国家培育出的一些优良种公猪,一般在7至8月龄且体重超过120kg时即可用于配种。在日常养殖方面,应保证其健康状况良好,日喂饲料量2至3kg,控制在7至8成膘最好,尽量避免种公猪出现过于肥胖或瘦弱的情况发生,对其从配种、营养、运动三方面协调管理。

2.2.3 仔猪的饲养管理

养殖户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由于刚出生的仔猪免疫力很低,极容易发病。母猪的初乳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并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因此,仔猪出生后需要让其尽早吃到初乳,提升其抗病力,降低发病率。刚出生仔猪的皮下脂肪较少,中枢神经发育还不完全,不具备调温功能,由于仔猪的皮薄毛稀,抗寒保温能力极低,因此,对仔猪进行防寒保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3]。另外,仔猪的消化器官也不完善,消化腺的分泌机能也不发达,如果饲喂不当极易发生拉稀现象,对仔猪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对初生仔猪应注重饲养管理。

2.3 疫病防控

2.3.1 加强基础免疫相关工作

养殖场应结合本场历年生猪发病情况和周围疫情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实施。夏季时需要搞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疾病的接种免疫工作,根据当地疫情发展形势,适时开展伪狂犬病、猪丹毒、弓形虫等疫病免疫,另外,针对猪肺疫、链球菌、细胞病毒等疾病也要搞好免疫工作。

2.3.2 加强消毒杀菌工作

养殖中应定期对猪舍开展消毒工作,消毒药品要合理轮换,根据防控的目的要求采用不同浓度的消毒药剂,此外,还应采用合理的消毒方式,对猪舍及场内环境全面落实消毒杀菌工作,避免出现死角现象。

2.3.3 外购生猪实施隔离观察

养殖户对外购的生猪要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隔离期间加强消杀管理,在确保没有异常情况后方可合群饲养,同时结合当地疫情现状在合群饲养前搞好免疫工作[4]

2.3.4 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对养殖中出现的病死猪或不明原因的死猪,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搞好无害化处理,处理场所应远离养殖场,并对处理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条件允许时可送至当地专业的处理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2.4提高人员的养殖管理水平

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猪养殖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生几率,因此,应大力推广最先进的生猪养殖技术和手段,使养殖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和专业知识,定期对人员开展管理技术培训,构建出一流的专业管理团队,不断提升养殖场的养殖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饲养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精细化的广泛作用,对养殖环节进行细化管控,杜绝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的问题出现[5]。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大力宣传科学养殖。在养殖业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养殖课堂“的方式,向养猪户及养殖人员讲授生猪养殖方面的知识,促进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利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3 结语

生猪养殖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要想实现良好的养殖效益,需要认真分析影响养殖效益的各种因素,在养殖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适时调整猪群结构,全面提升养殖管理水平,另外,应特别注重生猪疫病的防控,才能有效提高生猪养殖效益,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艳萍. 提高生猪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 (5): 115.

  2. 周玉肖. 提高生猪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J]. 畜牧业环境, 2020, (8): 43.

  3. 袁祖贵. 生猪养殖技术的关键点分析与讨论[J]. 中国畜禽种业, 2016, 12(6): 99.

  4. 蔡小丽, 陈进. 探析生猪养殖中标准化养殖技术的运用[J]. 甘肃畜牧兽医, 2016, (23): 137-138.

  5. 彭红梅, 王志国, 李伟力. 生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7, 18(4):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