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浅谈在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

马跃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 97小学 831400

曾经天津市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靳家彦老师在示范课《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之前,同第一次见面的学生互敬问候时,幽默风趣的问话设计,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开怀大笑,通过一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师生对话,轻松地实现了师生间的零距离接触。笑声过后,靳老师面带笑容平静地问:“同学们,上课好吗?”听似一句简单的问话,但他把学生当作朋友,用商量的口气对学生说话,学生听来感到特别亲切。在轻松自然的师生对话中营造了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上好阅读教学课的基础。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丰富的语言文学教学,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敢于释放内心的喜怒哀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追求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气氛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条件,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把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重要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启发学生思维和进行情感活动的教学思路。因此我认为: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和谐的。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一个近似于他们生活的、和谐的氛围,就能有效地消除学生课堂参与的心理障碍,从而启动心智,激活思维。笔者认为,要创设良好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假如你是这场球赛的现场解说员,你能精彩的完成这场比赛的解说任务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兴奋异常,个个跃跃欲试,并马上自觉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重点段落,为使学生全员参与这一问题的实践活动,在小组试讲之后,各小组选派代表登台亮相,一个比一个精彩,而且对文中西曼高尚的品质,福乐娴熟的球扳,裁判员严格执行法都一一作了点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因为这一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贴切现实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欲望,收到了一问一答或是讲读式教学收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对话情景

在各种各样公开课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问题跟大家交流,举手的人不少,发言的却只有少数几个优秀生,其实,这种看似热闹的场面却掩盖了许多学生没有得到训练的事实,有的学生因为一直没有发言机会而懒于举手,不敢发言。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又从何谈起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创导建立在民主、平等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笔者认为,要做到“师生双方精神敞开”,“互动交流”,创设生活化的对话情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我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字面意思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里招待远方亲人的经验自主设计一个“蒙古人民和远方亲人话别”的情景剧,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有的扮主人,有的扮客人,有握手道别的、也有拥抱道别的,有的甚至是“擦着眼泪道别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较之纯理性化的问答,更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更易开启学生的话匣。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畅所欲言。教学才有血有肉、生机勃勃。

三、再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观念,在课改中笔者始终注意语文课堂生活化、社会化、追求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不留设计痕迹,富于时代气息。在教学《挑山工》时,我让学生到楼梯处表演挑山工登山的动作,学生兴趣浓厚,这种妙趣横生的生活化表演,是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利用CAI课件,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像片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形象、直观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四、布置生活化的实践型作业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所以,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应当要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融合学生课堂学习的生活方式。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实践型作业,能促进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并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

1、观察。如学了《爬山虎的脚》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学了《夕照》一课后,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夕阳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

2、课外阅读。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让学生阅读“圆明园的概况”和“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再将其介绍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培养学生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再如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名著中的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水浒传》。

3、动手操作。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让同学事先准备好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在阅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做了在真空条件下,羽毛和纽扣同时着地的实验,在学生充满好奇、跃跃欲试之时,我告诉同学:“你们今天所做的实验,要比伽利略当年所做的实验更领先了一步,可见科学并不神秘,只要你们用心去钻研,将来也可以做个科学家”。一个简单的实验、一句平常的话语,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无穷的兴趣。

4、上网查寻。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让学生在学校网络教室网上查阅“张家界”的网站,阅读张家界各旅游景点介绍;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让学生网上查阅“周恩来”的网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诵读纪念周总理的文章,在网上给总理献花等。

这样,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有趣,还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丰富人生感悟,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期待的培养人的目标之一。轻松和谐的生活化课堂气氛和灵活多样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设计,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更多的人生感悟,而这种感悟是在体验中获取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去体验某种现实,体验某项过程。阅读教学的生命力来自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对课文内容猜想、假设和直觉,来自与同学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