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的失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的失效性分析

彭显同

萧山区万向初级中学 311215

目前,在“素养立意”的共识下,课堂讨论探究成为常态。那一波高过一波的讨论声音为讨论活动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难道学生的讨论正好与预期真的那么一致吗?笔者对课堂讨论调查发现,以课堂讨论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讨论“转头空”。讨论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而已,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做出“表面文章”——让人看起来十分热闹的“对话”,得出让教师“称心如意”的讨论结果。

2、学生被“讨论”。从讨论问题的预设到活动的组织,每个教师在组织讨论活动是都会遵循讨论的程序,逐个完成讨论的每个环节。但是,到底有多少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讨论活动,还有多少学生处于“被讨论”的状态之中,还有多少学生一直被排斥在讨论活动之外,不得而知。

3、注重形式,过程奢华。一些公开课、各类赛课活动中出现一股浮夸之风,教师使用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讨论效应,使得课堂讨论 “盛况空前”,而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4、时机把握不当。为程序设计而讨论,非为学生需要而讨论,错过最佳讨论时机。

一、课堂讨论的失效性分析

1、课堂讨论“太冷”。除了几个优秀学生外,多数学生保持沉默。

一是学生本身的原因。初中学生开始处于青春期,特别是初三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存在羞涩心理,怕出风头,担心自己在讨论中表述的观点出现错误或不被认同,被人讥讽。部分同学由于知识贫乏,对课堂讨论的内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缄口不言。所以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况。

二是论题没有“讨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有时问题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体字明显标注着,这样组织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造成了讨论的虚假繁荣。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综合、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2、课堂讨论“太滥”

一是课堂讨论中出现“另类”现象。一些学生利用讨论时间,乘机谈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私开课堂“地下沙龙”。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甚至故意唱反调;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教学组织松散所致。

二是随意而为,目的不明。讨论是家常便饭,有的一堂课要学生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有许多时候,前一个问题还处于收尾状态,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请同学们回过头去,四人一组,把这个问题讨论讨论”,这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至于通过讨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则考虑甚少。整整一堂课,课堂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有时还未完全进入讨论的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认为讨论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似乎有了讨论就等于落实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讨论看成是课堂的点缀,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

3、讨论时机仓促。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比较常见,教师在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课堂讨论“太秀”。

课堂讨论在做秀。在公开课上(可能已经过事先的演练),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则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了答案和信息。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过于“活跃”的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受到多大的启发,这也是个未知数。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仅仅是公开课、观摩课上做做而已,没有让学生的讨论真正成为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也因此对课堂讨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老师安排好的优秀学生的“表演”,与己无关。

二、课堂讨论失效的对策

1、话题适趣

首先,话题要贴身。即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讨论前要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关键是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讨论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在课堂讨论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影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话题要有趣。所选话题必须贴近生活,集中、典型地反映某些社会现象,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只有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的论题选择要遵循以下特质:疑难问题、需要出谋划策的问题、可以交流思想感受的问题、看法不一致的问题。

2、时机适时

第一、给学生先期准备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学生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后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没有个人的先期思考和探究,就不会有良好的讨论结果。

第二、合理分配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的展开,教师必须要调控讨论的时间分配。既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又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儿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这样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和内在潜力,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

第三、遵循“需要讨论”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课堂情况,发现学生有讨论需求时,及时开展讨论,这也是讨论的最佳时机。

3调控适度

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除了选择适当的讨论内容、安排合理的讨论时间之外,还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首先要适时介入引导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效果。如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各组发言不均时,当出现无人发言局面时,当观点被重复提出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出现争执不休时等,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分层推进。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分层指导,问题的研究层层递进,知识要点和教学目的得以明确,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还有要注意主题引导不偏向。如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老师要有意引导,使讨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讨论僵持不下、各执一方时,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

总之,认真设置具有激活效应的课堂讨论,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初中版)2019年6期期

2、陈瑛·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林益红;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06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