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试论中老年 心血管疾病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

张 腾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卫生院 山东菏泽 274000

摘 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根据资料报道,每年世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1500万左右,占各种疾病死亡原因首位。应用目前最先进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血管病幸存者。事实证明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第一位原因,第一号杀手。

关键词:心血管病;中老年人;治疗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疾病都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癌症之后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另一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需要患者耐心和坚持的一种疾病,他需要患者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和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的效果。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总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以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的常见病,尤其是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尤其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

心脏是脊椎动物最重要器官,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心脏由心肌构成,室间隔将其分成两个室腔,室腔上部为心房,下部为心室,入心血液进入心房,心室射出血液。左右心房间和左右心室间有间隔隔开,不相通,心房与心室间有瓣膜,瓣膜使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不能倒流。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组织和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和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硬化、高血压引发心脏、全身组织缺血性疾病。病因较多复杂,有先天因素,和生活习惯有关联。

二、依据病因分类

1.1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因素

患者在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先心病是先天畸形中常见类型。根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出生婴儿中1.0%,学龄儿童约2.5%,成人心脏病约10%。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和心内膜缺损。先天性心脏病中。95%的患者无明显诱因,5%患者是母亲妊娠时有风疹病史,原因有先兆流产、胎儿受压,母亲营养不良或糖尿病,应用细胞毒性药物。长时间大量放射线照射,居住高原地区有关系。先心病和遗传基因有密切关系。

预防此类疾病,做好健康宣教,提倡优生优育,禁忌近亲结婚。妊娠早期注意休息,合理安排生活,加强营养,排除患先天性心脏病因素。

1.2 后天性心血管病外来或内在因素

后天性心血管病是因为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心脏致病。就是出生后由于一些原因引发心脏病。有以下几种:(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動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引起心肌供血障碍。(2)风湿性心脏病:风湿发作急性期引发心内膜、心肌、心包炎称为风湿性心脏病(3)风湿慢性期导致心脏瓣膜狭窄,称为风湿性瓣膜病。(4)肺源性心脏病:肺或肺部血管及胸腔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引起心脏病。(5)感染类心脏病:人体内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感染侵袭心脏导致心脏病。(6)内分泌疾病引发心脏病:患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心脏病。(7)贫血性心脏病:由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病、贫血引发。(8)代谢性心脏病:缺少维生素B1引发心脏病。(9)其他类心脏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或一些物理因素,例如射线、高海拔气候引发心脏病,心脏肿瘤和原因不明确心肌病。(10)心脏神经类病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

引发心血管疾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给予多种综合有效治疗是最佳选择。

三、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

患者长期饮食习惯不良,过食脂类、胆固醇高食物,运动少,不能促进脂类醇类代谢。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分泌抗氧化酶能力下降。自由基增多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沉积血管壁,血管堵塞,游离矿物质离子和脂类醇物质结合,形成血栓。引发心血管疾病。

临床中,服用药物后,心血管患者常会出现血压低、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现象,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引起注意。要严格执行用药操作规程,按照用药时间将患者需服用的药物分别送给对应的患者,特别是对精神异常或治疗不配合的患者。

对患者用药前要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准备各类常规的急救药品,同时,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类药物的禁忌及用药目的,以对患者的用药能力、生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降低服用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日常饮食应遵循低盐、低糖、低脂的原则,饮食应以营养价值高、富含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坚持少量多餐,保持营养均衡;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的发生,如有必要采用缓泻剂协助排便。

针对大部分患者,延长休息时间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因此辅助采取措施,帮助患者休息是十分必要的。其中,一度心血管患者能够适度参加低强度锻炼和活动,但必须把握时间,循环休息;二度心血管患者必须严格控制活动时间,甚至限制活动强度和时间,增加患者卧床休息恢复体力的时间;三度患者必须以卧床休养生息和身体康复为主。与此同时,必须加强控制或消除那些可能会使患者病情恶化的因素。

四、 为预防血栓形成中老年人做到以下几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1 生活规律

早睡早起,不熬夜,晚睡前不紧张,不看恐怖影视。冬季注意保暖,中老年人注意防寒。寒冷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冠状动脉受冷收缩、痉挛,引发供血不足,形成血栓。

3.2 保持情绪平稳

心情愉快:冠心病心绞痛多数是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造成。禁忌大喜、大悲,惊恐、暴怒。保持胸怀宽广,养成散步、下棋练太极良好习惯,修身养性,稳定情绪。

3.3 饮食清淡

患者进食清淡食物,食物容易消化,水果蔬菜占一定比例,每餐少食,每日可进食3~4次。晚餐少食。少食油腻、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冬季进补,根据个体身体状况,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运动减少,进食热量高食物、滋补食物,容易引起血脂增高。引发心血管疾病。

3.4 戒烟戒酒

戒烟避免对血管损害,戒酒避免形成血栓。

3.5 劳逸适度

不宜过度劳累,不宜突然用力,走路、运动适宜。不宜过饱后运动。避免增高血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引发心绞痛。

3.6 心肌梗死患病后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明确心肌梗死诊断后,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在床上,避免增加心脏负担活动,避免心肌梗死部位破裂或心跳骤停。病情稳定后2周可以在室内散步,床边活动。3个月后可从事轻体力劳动。

3.7 适量运动

运动量少血液流动减慢,血脂升高。患者根据体质,制定运动量。打太极拳、健身操、乒乓球等运动。晨起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神经兴奋增高,引发心血管疾病。

五、 结 论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致死率高。临床治疗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避免危险事件发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重于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给予恰当药物治疗,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预防手段戒烟戒酒,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血脂,调整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健康饮食和合理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措施。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海燕,付东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及预防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07):68-69

[2] 何新红.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探讨[J].当代医学,2020,(0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