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科学谋划努力开好泰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处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3

未雨绸缪 科学谋划努力开好泰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处方”

刘振伟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特别是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形成了巨大挑战。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大疫面前暴露了现行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倒逼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公共卫生 应急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刘家义书记在3月17日召开的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上要求,针对抗击疫情“大考”中暴露的问题,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公共卫生现代化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构建平战结合、科学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整体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

为此,加强公共卫生供给侧全面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快解决该领域的方向性问题、系统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建立一套科学、有效、适度超前的公共卫生新体系刻不容缓,及时应对日益频发的类似埃博拉、“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等新型传染病疫情,使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防大患于未至。

1.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体系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1.1 机构框架。高度重视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划设计,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系统在卫生健康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整合市、区等疾控资源、盘活资产建设市级疾控中心,聚力打造规模适宜、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检测检验中心,既承担市、区及各市级功能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又履行市级对各县(市)业务指导职能。四个县(市)对照标准完善好本级疾控中心建设。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要求搞好防疫科(股)的力量配备。各相关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室,形成完备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确立上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战略决策咨询、指导下级疾控和医院等职能。建议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内设疾控科与同级疾控中心机构合并、职能合并,赋予疾控中心一定的行政权力,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

1.2 人才队伍。加强各级疾控机构的人员配备,按照相应人员编制、专业层次配齐配足专业人员。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制度,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将应急管理、疾病控制相关培训纳入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管理的日常工作,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发生时做好监测报告、参与社区防控等工作。

1.3 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作为一个天生自带「利他属性」的公共事业,历来都是由国家无条件投入。但是这类开支如同军费一样,只有当战争爆发时,才会直观体现投入价值,继而刺激军费比例大幅度增加。建立完善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公共卫生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支持。大力提高并持续保障公共卫生职业相关人群的待遇和地位。

1.4 信息系统。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加快5G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强多源数据整合,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支撑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和应用,推进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加快“智慧卫监”、疫苗药品追溯监管、互联网医疗救治管理等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开放应用机制和规范,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智能硬件、数据、算法、算力的综合水平。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慢性病门诊服务、网络咨询、就诊指导和科普教育,减轻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压力。开展跨区域远程诊治合作。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响应体系,层层拉警报、层层预警的报告制度和紧急行动预案与落实措施。

1.5 科研支持。坚持科学规划、平战结合,加强重大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科技协同攻关。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的防控工作上,

2.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体系

一是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系统,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二是重点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监测哨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风险预警系统,提前研判未来走势,避免或降低此类“次生灾害”的影响;三是健全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及时总结、分享各地实践经验;四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做好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为科学决策发挥支撑作用。

3.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

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构建定位明确、平战结合,预防-急救-转运-救治深度融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3.1 院前急救。院前急救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生产性事故等医疗救援任务。建立一套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救治及时、统一高效、保障有力的院前急救和紧急医疗救援保障体系,组建一支拉的出、上的去、救治快、质量好的医疗救援队伍十分迫切。调整设立市急救中心,所有院前急救车辆、人员隶属急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泰安辖区按照一定服务半径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类似上海、大连、海口等大多数城市的“院前型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可分步实施)。借助上海金汇、烟台九九九航空救援资源,联合构建陆地、空中、水域立体化救援体系。

3.2 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传染病医院)。科学合理建设好市级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负责两区相关病人及县(市)危重传染病人救治任务;四个县(市)级可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设置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也可依托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科设置一定数量的病床,负责辖区内相关病人的救治。基本构建起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应对日常传染病人和小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可与市级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联合组成市级公共卫生中心)。

3.3市级可选择适当位置设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场所,隶属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传染病医院)。平时可做好所需物资、器械、设备、药品的战略储备(兼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作用)。“战”时少加改造即可投入运营,集中收治相应传染病人,类似于北京小汤山,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3.4按照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定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感染病区”作为辅助救治传染病人的要求。各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一定数量的传染病床作为补充,共同构建全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确保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秩序。
3.5 各级医疗机构发热(肠道)门诊,各级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检分诊点,负责相关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运任务,发挥疫情防治的前哨阵地作用。

3.6 市、县(市、区)在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用场所时,公共卫生学评价提前介入,从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充分考虑通风、排水、构造等因素,当再次发生类似2003年SARS和2020年新冠肺炎危机时,很快改造成方舱医院。

4.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采取差异化策略,因时、因地制宜,分级、分类管理做好重大疫情“精准”防控。一是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围绕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内容详实、便于操作的防控预案,根据疫情发生的不同规模,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各界的职责;二是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压实成员单位职责,加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网格化防控机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强化区域防控合作;四是完善群防群控机制。加强社会面协同联动,发挥各类组织作用,加强健康知识科学普及,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五是完善精准防控机制。重点是加强分区域、分等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评估,强化智能监测,明确防控重点,实施差异化防控,确保防控工作精准高效;六是完善紧急征用机制。一定区域一旦出现疫情,就相当于进入战时状态,一些民用设施、社会资源可以按照预案由政府征用,包括酒店宾馆、体育场馆、学校、展览馆、闲置房产等,用于隔离大量疑似、密切接触者、医学留观人员等,通过广泛隔离人群,来控制传染源。

5.公共卫生医疗救助体系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先救治、后收费。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机制,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6.公共卫生物资储备体系

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坚持平战结合、采储结合,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市、县(市、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战时应急、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一是平时储备。由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急救中心分别做好一定数量的物资储备,为可能的公共卫生事件充分、 快速、有效地提供包括疫苗、药品、器械、易耗品等在内的各类物资;二是战略储备。做好相关物资既有储备、产能储备规划,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三是采购供应。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7.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

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加快公共卫生领域地方立法和标准建设,强化联动执法、失信惩戒,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 确保受赠财物全部及时用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依法做好疫情报告,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

8.公共卫生舆情应对体系

健全市、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等信息公开、媒体与互联网管理制度,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构建以政府权威发布为主、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舆论引导为补充的信息发布矩阵,以科学和法律为标准,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媒体对疫情防控的监督作用,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监测,建立市民服务热线、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卫生热线等平台信息共享和互通机制,及时发现舆情信息。组建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专业团队,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加强部门联动,加快虚假信息甄别,及时消除影响,传播正能量。完善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干预体系,建设应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网络,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