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桂玲肖

安吉县中医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3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应用在提升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效果,以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将在此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配合护理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干预,对不同风险管理之下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4.55%,对照组为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25±1.01)分,对照组为(89.05±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7.05±2.02)分,对照组为(78.25±3.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3.05±3.45)分,对照组为(80.28±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应用在心内科护理中可有效提升心内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相关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全面的改善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患者;应用;效果观察

心内科是临床内科的重要分支,其常见的病种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等。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安全。心内科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受环境干扰较大,风险性较高。故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降低风险,促进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是指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进而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为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44例心内科患者进行研究,并与同时期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的44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护理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将在此期间来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3~90岁,平均年龄为(71.8±6.6)岁;病程为6-20年,平均病程为(13.5±4.4)年;病变类型:冠心病14例,原发性高血压11例,心律失常7例,心力衰竭1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为(72.5±6.5)岁;病程为6-18年,平均病程为(13.2±3.5)年;病变类型:冠心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检验获得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了解并核实患者的基本资料,介绍医院环境,记录患者的临床疾病特征,并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并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质控护理措施干预。①成立专业的心内科护理风险质控小组。小组的核心成员由科室组长、护士长及部分带教医师组成,主要负责对风险因素分析、管理措施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对实施后效果的监督与评价。②强化护理技能培训。加强组内护理人员职业素养,进行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应急能力、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为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③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给药时由2名护理人员共同进行,逐一核实患者病情,避免给药错误。护理期间,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护患间沟通,了解患者所需,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投诉率。④加强对已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管理,并制定护理风险紧急预案,做到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置。⑤规范交接班制度,确保休息时间及节假日期间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畅通护患之间的沟通。⑥建立并完善护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实施责任制,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护理措施实施到位。

1.3观察指标

需要在患者出院前给患者发放调查文件,获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分成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评级。其次,对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比分析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纠纷和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4.55%(2/44),对照组为22.73%(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4,P=0.0130);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27%(1/44),对照组为25.00%(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91,P=0.0019);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25±1.01)分,对照组为(89.05±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95,P=0.0000);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7.05±2.02)分,对照组为(78.25±3.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10,P=0.0000);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3.05±3.45)分,对照组为(80.28±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838,P=0.0000)。

3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突发性,可发生于护理工作的任何阶段,且难以预测,若未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则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不利于预后。心内科患者多为重症患者,潜在危险因素多,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为严格。有研究指出,护理质量直接与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此,积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促进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而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因素,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心内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表现在:①因患者自身而导致的风险。心内科多数患者年龄相对较高,发病急骤,且存在病情复杂的特点,加之患者自身的素质和病情特点导致潜在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在入院后因环境改变,存在较高的跌倒和坠床发生率。②因护士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风险。临床护士因不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导致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无法全面落实“三查七对”的工作原则,加之相关技巧不熟练,无法正确对相关仪器进行掌握,导致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大大增加,还有一些责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责任心较差,很少和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交待事务未落实到位,导致相关风险事件存在有一定的隐患。③因药物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在用药过程中,存在医嘱处理错误的情况,如口服药物漏发或错发,静脉干预过程中用药出现遗漏等情况,这导致相关药品名称、药品剂量、药品种类和用药时间处理不够准确,进而导致护理风险。

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防护措施、病房安全、急救药品管理、护理记录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通过对心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水平,减少对患者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张春菊.老年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4):29-31.

[2]李红文,张玉莲.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89-1891.

[3]娄邦秀.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及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4):5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