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因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2
/ 3

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因素探析

吴欣愉、孙羽慧、索朗央金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发展,学历几乎已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本研究基于社会助长、自我决定论、自我效能感等理论分析模型,结合对江苏大学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对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可分为个体自身潜质的影响和外部环境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探究影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建议,以此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因素

  1. 学习主动性概述

“学习主动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和自发的表现方式,表现为能动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此推动下克服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自觉自愿和创造性的行动力[1]。人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从他人那里直接获取正确答案,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典型,教师输出,学生接收;二是通过不断摸索、思考,总结出来的自己的答案。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获得知识的过程显然艰辛不易,但这恰恰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实际内涵。被迫学来的知识是没有灵魂的,好比一个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永远无法感受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身心愉悦。只有当学生按照自己内心的意图汲取知识,而不受外力的推动,所学的东西才算是有生命力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主动学习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1. 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现状

2019年,汪翠满、孙艳艳和荣沁瑜对民办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2],调查发现,在无人督促下,62%的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学习,38%的学生很少或完全不能做到主动自觉地学习。虽有93%的学生对学习与未来有规划,但只有69%的学生不但有规划,且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而仅有30%的学生实现了阶段性目标。由此可见,整体而言,大学生学习主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但部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2021年1月4日,本研究团队对江苏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76份,收回问卷1050份,有效问卷1050份,无效问卷26份。调查问卷显示,58.1%的人表示更倾向于老师直接传授知识,而不是自己摸索、寻找答案。尽管53.33%的人表示自己会主动学习课外知识,却有38.1%的人在本学期没有制定过具体学习计划,而在制定过计划的学生中,也仅有6.15%的人表示计划完成很满意。研究还发现,仅有19.05%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由此可见,同学们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待提高。

  1. 影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因素分析

通过对江苏大学大学生的实际调查,本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分为个体自身潜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个体自身潜质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大学生个人兴趣的建立;在外部环境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最为强烈。

  1. 个体自身潜质

  1. 学习兴趣

个体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主动性越强。调查显示,75.23%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学习兴趣对主动学习产生较大或很大影响。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近、探索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3]。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A.L.Lazarus)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4]。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特别关注,自然会想主动去了解,去探索,去深入研究。对一件事情的热爱至关重要。因而,兴趣是主动学习的较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1. 自我效能感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主动性越强。自我效能感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首次提出,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具有的臆断和信仰。班杜拉认为,通过人的认识会形成一种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也受这种期望的影响。当个体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某一任务时,就会有一种明显的“自我效能感”,并作出更大的努力来完成这项任务。人的行为既受行为研究结果期望的左右,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影响,自我效能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越认可,自我效能感越高,就越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1. 目标意识

个体的预期目标满足程度越高,学习主动性就越强。调查显示,32.38%的人没有一个长远的、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61.9%的人制定过学习计划,但仅仅38.46%的人完成的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经研究发现,个体对目标的清晰度、满足度和学习的主动性是成正比的。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了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充分意识到个人的需求,个体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自由选择,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决定。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学习动机的强弱。因此,当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目标选择性,即从内心清楚地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在需要得到满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增加。相反,学习目的性不强的学习者,一般无法享受达成目标的满足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

  1. 外部环境

  1. 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对个体学习主动性的影响不容小觑。随着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衡量的标准也越来越明确,大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文化水平的日益关注。调查显示,58.09%的学生认为社会对文化水平的关注程度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社会对学生的高要求,对文化水平的越来越重视,使得中国大学生不得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由此可见,社会环境给予的无形压力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触发。

  1.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关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起人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本次调查研究发现,72.38%的学生认为学习环境对其学习主动性产生一定影响。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 -Opportunity -Ability,MOA)模型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发生的动力[5]。在此模型中,机会是指个体所感知到的有助于学生触发其特定社会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有利性的特征[6]。机会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同时强调个体对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有利的或促进性的环境要素可以增强个体对机会的感知,促进行为的发生,而不利的或限制性的环境因素可以降低个体对机会的感知,从而抑制行为的产生[7]。扎琼克提出“社会助长”这样一个理论,该理论包括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两者都是说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原因是观众对人们活动产生的兴趣,对人们起激励、唤醒作用。随着唤起水平的提高,人在特定情境下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的倾向也随之增加。例如,当个人和他人一起学习时,他学习的主动性会被周围人的学习行为激发,学习驱力也得以增强。简言之,他会开始所谓的“表演式学习”。因此,图书馆、自习室这样有人群的场所更适合高效学习。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个体的成长环境是一项不可低估的因素。父母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阶段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方方面面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调查发现,46.66%的学生表示家庭环境会对学习主动性产生较大或很大的影响。倘若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氛围的感染下,孩子会迎合这个氛围而做出改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家庭学习氛围不浓,或者说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很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丧失学习主动性。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是持久的,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1. 教学体制

我国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教师任教,学生接受。传统的“讲——学——练”的教学体制,显然无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典型的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其缺点是强调传递——接受式,否定发现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因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8]。学生在一个老师既定的思路里学习,久而久之思维固化,缺乏完善自己的思考,不利于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

  1. 总结及对策

培养学生拥有主动学习能力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大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呢?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因为他们往往由于对一个领域不感兴趣,进而不会主动去了解这个领域。其实不然,他们弄反了顺序。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试着接触、了解不同的领域,接着才会不断发现,哪些研究领域是自己是感兴趣的,哪些问题又是不感兴趣的。有些领域的知识,或许刚接触时枯燥乏味,但一旦深入了解它,它就很有趣了。通过尝试和探索,将发现自己的兴趣。

2、设立清晰目标

作为当代大学生,始终要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既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也要有短期具体的规划。但为什么很多人经常设立了目标却无法实现?很多人面对要完成的任务,总爱去计算还剩多少时间。期末考试来临,手机倒计时软件中“距考试还剩××天”屡见不鲜。人们习惯以时间为节点,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如今的大学生被一个又一个的倒数日束缚着,幻想某一天开始,然后坚持不懈,却往往不愿开始;习惯化零为整,不断拖延。事实上,这些条条框框在无意之中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感,给予他们无形的心理压力。当今大学生应试图挣脱这些约束,只需规划今天该做什么,至于要坚持多久,是以后的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要给自己列太多的清单,不要给自己增添无形的压力,目标执行力将大大提升。

3、设置不确定性奖励

每当完成某一项目标时,给自己一个未知的奖励。人对确定的可预知的奖励会麻木与免疫。不确定的奖励可以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获得目标完成的满足感,这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选择更适合学习的场所,譬如图书馆、自习室、教室等。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的驱力更易被激发出来。当然,各大高校也需加以引导,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多开展创新性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学术氛围。

5、教学体制的改变

大学课堂的形式不应该是书本知识的直接倾倒,而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提问机会,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和知识吸收率。对比中西教育方法,可以发现,中国教师的教学宗旨是教学生从有问题到没有问题,而西方教师恰恰相反。世界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等着去被探索,西方的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钻研探索的精神,值得借鉴。教师应设计更新颖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等,以学生为本,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黄友泉,谢美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因子结构探索及现状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3,(4):76-81.

  2. 汪翠满,孙艳艳,荣沁瑜.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某民办本科院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1):187-192.

  3.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4. 李迎春.心理学.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4.09.

  5. 张达,宋义林,陈刚,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56-58.

  1. 杨彩霞,谢发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3):122-123.

  2. 范哲,张乾.MOA 视角下的问答网站用户贡献行为研究.图书与情报,2015(5):

123-132.

  1. 郭莉,李文光,何克抗.网络课程教学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1,(8):52-55.

作者简介:

吴欣愉,女,生于2000年3月,汉族,江苏大丰人,江苏大学,会计学方向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