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感悟数学的体验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2

巧设情境 ,感悟数学的体验味

薛庆荣

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小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现象:教学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数学课的“数学味”变得越来越淡。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违背了数学教育规律。

数学课堂应该姓“数”,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理性思考,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多的人文精神,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

那么,如何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

1、数学情境应该是沟通数学数学与现实的桥梁,使学生学习数学和熟悉的生活相联系,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了,让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主动去建构的一种活动。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从数学的本质出发,注重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抓住内在的数学本质去思考,把数学本质融入情境中,帮助学生唤起相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有效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又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百分数的资料。于是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百分数。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屏幕上出现三杯糖水,它们的容量不同,杯体上不带数据。老师问:“同学们,这儿有3杯糖水,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呢?”学生在猜测和争论中形成共识:没有数据无法判断。接着老师就应学生的要求,在屏幕的三杯糖水上分别标出含糖的克数:7克、9克、17克。老师追问:“这下你们能判断了吗?”由于三杯水的总量不相同,所以学生还是不能判断。这样就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哪杯水更甜,就得算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自然就清楚了。这时老师相机板书: 609392ffbd784_html_6aaf5d549ba4d19.gif609392ffbd784_html_1980872c58e185d3.gif609392ffbd784_html_105a19fd03d3f872.gif 这三个分数。在老师的引导下,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变成了100的分数:609392ffbd784_html_f2cb40aff22aa138.gif609392ffbd784_html_65cb0393ac141b39.gif609392ffbd784_html_8b4cd01a99dfee36.gif 。老师又继续追问; “哪杯水最甜呢?你们如何判断?这三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他们都表示什么?”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概括提炼出百分数的意义:像这样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就叫百分数。

我们从百分数意义的教学情境中看到,老师从率的意义入手,从倍比关系入手,创设了“看看哪杯水更甜”的情境。这个情境不但贴近孩子的生活,而且还沟通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相通之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区分做了知识上的储备。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应该更加关注其中内涵的数学本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潜移默化的为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做好铺垫,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好奇、好动,要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数学创新思维的快乐,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老师就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再在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的实验操作中探究知识,发现规律。

比如,图形的旋转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如何借助这个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变换位置的数学方法,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将观察想象、模拟操作、语言描述等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认识旋转的要素,感悟旋转的现象和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感悟旋转的性质的时候,同学们的认识层面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发展到图形的旋转。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感悟线段的旋转,再接着研究面的旋转。在感悟线段的旋转时,由第一环节学生观察钟面上指针的旋转,到老师让学生拿着铅笔在方格纸上去模拟操作。“想一想,如果用这支笔代替线段OA,你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吗?”这个时候学生猜测旋转中心可能在铅笔的两端,还可能在铅笔的中心,也可能在铅笔的任意一点上。这个活动为后面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线段的旋转提供了实物的支撑。

接着,老师真的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线段OA旋转90°后的图形。最后再出示学生在画的活动中出现的错例进行辨析,进一步感悟旋转的性质。

第二个活动是面的旋转,也就是基本三角形的旋转。老师又利用旋转前后的两条线段,补充了第三条线段。这样就形成了三角形。这时候自然地由线段的旋转过度到面的旋转。这时候老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的三角形,首先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三角形AOB如果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它可能会旋转到方格纸的什么位置?这个想象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相当重要的。其次,再利用学生手中活动的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去旋转去操作,来验证刚才想象的区域。最后再次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还是这个三角形,继续绕点O逆时针90°旋转三次。最终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这时候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有的学生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风车的图案。

我们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极探索,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盎然的数学味。

3、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是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

在计算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愿意把工夫下在情境的创设上,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很多计算教学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有着较高的思维含量,只要老师能够合理地引导,精心地设问,原来枯燥的数学课也一样能使学生走向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的设问经常是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不经意地抛出,使学生在已有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发生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激情。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老师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串:旨在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纽带,注重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静静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整数加减法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为什么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再相加减呢?”

两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这里老师已经不满足于学生只知道这节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了,而是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那么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实际上它们的本质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将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审视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也就把我们的数学方法勾连起来,用一种划归的思想知道了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只要计数单位相同,就能相加减。这样的算理,也使学生掌握了加减法最核心的要素。

俗话说:味之淡,则食不知味;味之平,则索然无味;味之浓,则风味悠长;味之烈,则回味无穷。充满数学味的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在隐含数学本质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数学思想,在回顾反思中去内化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努力成为“烹调艺术大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烹调出浓浓的“数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