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碧莲小说中的跨文化书写与世界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3

任碧莲小说中的跨文化书写与世界主义

宿卿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任碧莲的创作始终具有跨文化视角,在她的四部长篇小说之中,世界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前两部作品《典型的美国佬》与《莫娜在希望之乡》在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讨中,展示了作者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精神;在后两部作品《爱妻》和《世界与小镇》中,任碧莲更多关照的是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不同族裔的个体命运,充分表达了其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思想。任碧莲通过这四部作品,实现了跨文化书写,也展现了关照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世界主义精神。

关键字:任碧莲;跨文化;世界主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任碧莲小说的跨文化叙事研究》(课题编号WY2019024-B)的阶段性成果。

任碧莲(Gish Jen)被美国书评界誉为继雷祖恩(David Wong Louie) 、李键孙(Gus Lee) 、谭恩美(Amy Tan) 和汤亭亭之后, 涌现出的新生代华裔作家的领军人物。她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Typical American, 1991)、《莫娜在希望之乡》(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1996) 、《爱妻》(Love Wife,2004)和一本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Who' s Irish? 1999)一经发表,就备受关注,且多次获奖。2010年面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世界与小镇》(World and Town,2010)在叙述风格和创作主题上有别于前期作品。前几部中的金色幽默和讽刺被阴郁的叙事格调取代;前几部作品关注华裔移民生活、文化冲突与适应的主题也扩展至对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体的关怀以及每个个体对文化身份探求的思考,对不同文化之间实现理解和尊重的展望,突显了作者的跨文化思维和世界主义视角。

纵观任碧莲的作品,从《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到《爱妻》再到《世界与小镇》,世界主义精神贯穿始终,体现于从华裔个体到各族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体现于从呈现中美文化冲突与交融到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可见,任碧莲通过跨文化书写,淡化主人公们的族裔色彩,体现其普世意义,从而突显了作者的世界主义情怀。

一、多元文化认同

“世界主义”认为人类同属于一个共同体,每个人与他人存在差异,但又彼此完全平等。

世界主义者奎迈·安东尼·阿皮亚在《世界主义: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中提到:“世间存在很多的可能性,值得人类努力探索,因此,我们不期望也不愿意看到,每个人或每个社会都遵循相同的生活方式”(奎迈·安东尼·阿皮亚,2012)。而正因为全人类拥有共同的人性、共同面临很多问题才会使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彼此理解与接纳成为可能,才会使多元文化认同成为可能。王宁曾对世界主义进行了十个方面的建构,其中第五个方面便是“作为一种消解中心意识、主张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王宁,2014)。任碧莲的这种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寻。

阿皮亚在伦理价值层面将身份认同分为个人化的维度和集体性的维度,阿皮亚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具有多重身份认同,而且同时保持忠诚。社会认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自我创造的个人计划相对应的社会计划中,人们可以创造和重建社会身份(奎迈·安东尼·阿皮亚,2012)。任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讲述了主人公第一代移民拉夫尔.张一家人文化身份建构的全过程。初到美国的张家人坚定的保持中国文化传统,固守民族身份,敌视美国人的身份,排斥美国文化,在他们眼中“典型的美国佬不知道如何行事”、“没有道德”、“不可靠”(任碧莲,2000)。然而随着在美居住时间的增加,张家人不断受到美国文化理念的冲击,他们渐渐接受了美国价值、纷纷转变了生活观念。“个人因为自己的某种身份认同,因为自己属于这个社会群体而产生某些感情或釆取某种行为”(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2012))。张家人成为了“典型的美国佬”:拉夫尔.张加入了美国籍,开起了炸鸡店,全然忘记了曾经立下的 “修德”、“要为全家增光”等誓言(任碧莲,2000);妻子海伦原本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美好的品格,却受美国杂志宣扬浪漫爱情的论调影响下,不经诱惑、与人通奸;美国自由至上的观念也令男主人公的姐姐特雷萨一位优秀的女性,心甘情愿的成为一位有妇之夫的情人。小说尾声美国梦破碎了的张家人意识到,只有汲取中美两种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方能化解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最终重建了中美杂糅的文化身份。阿皮亚曾提出“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具有多重身份认同,而且同时保持忠诚。社会认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自我创造的个人计划相对应的社会计划中,人们可以创造和重建社会身份”(奎迈·安东尼·阿皮亚,2012)。而小说中张家人对中美文化身份间徘徊和杂糅的过程正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认同,以及华裔在建构文化身份过程中对中美文化有鉴别的吸收的主张。

“文化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是世界主义坚持的原则之一”(奎迈·安东尼·阿皮亚,2012)。如果说在《典型的美国人》中,任碧莲为了突显“美国人”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有意淡化不同族裔群体对本族文化的固守,强调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在《莫娜在希望之乡》中,任碧莲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展示她的世界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主人公莫娜集中国性、美国性、犹太性为一体的多重的、流动性的文化身份。作为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裔莫娜,在“色拉碗”式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夹在中国家庭式教育与美式学校教育之间,产生了比父辈们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在对中美传统文化认同均遭到失败后,她选择做犹太人。莫娜的文化皈依,不是出于对犹太文化的欣赏与折服,而是因为新的文化身份能使她能更好的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正是莫娜族裔性杂糅的“多栖”文化身份与她 “转换”的概念突显了任碧莲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流动性的一贯主张。这种折衷的、调和的方式极具“中国平衡式”思维特点,可见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任碧莲曾多次提及自己是典型的美国人,但这一身份不会成为她和自己祖先精神相通的障碍;恰恰相反,通过选择与转换, 自己可以拥有任何一种或多种文化身份。

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世界主义也关注个体与他人的对话,提出每个个体都应关心、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个人主义的世界主义,以一个人为起点,依靠个体的觉悟而实现的一种伦理实践,其核心是个体的自我价值以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是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世界主义理想的实现不一定诉诸于社会革命,也可以借助于个体的修养和行动。即个体创造出物质与精神价值,很好的影响了社会和他人的同时,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这与阿皮亚的个人主义的世界主义完全一致,即作为伦理起点的“自我”在伦理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对别人的生活产生了效应。

任碧莲在《世界与小镇》这部作品中透过对不同族裔个体命运的描写,力求透露出个人修养与行动而迸发出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个体命运深切关怀的世界主义思想。江河镇虽小却涵盖了广袤的世界。这里有着来自不同民族的居民,因而不同族裔、宗教、家庭观、价值观在这里碰撞与交融。主人公海蒂深受丈夫与好友离世的伤痛、过着孤寂的生活,她给予帮助与尊重周围的人。“世界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既尊重差异,也尊重真实的个人,还尊重以信念形式表达的人类感情”(奎迈·安东尼·阿皮亚,2012)。海蒂教苏陴,让卡特教她弹吉他汉语,完全尊重苏陴的个人意志,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交”。她也尊重陈家,不去强迫陈家做出改变,而是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教英语、送饼干点心,帮助清理房子,开车送他们去市中心。海蒂用自己的宽容与豁达感染着身边人,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治愈了自己也帮助他人走出了内心的创伤。身为中美混血海蒂是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她也自认为比他人多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其实就是她的跨文化身份所展现的“世界主义”的视角,“是一种超越生命,看透了的感觉”(任碧莲,2010)这也是一种跨越种族与地域的世界主义精神——爱。

《爱妻》中也体现了这种关注个体命运的“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王宁,2014)。作品中多种族、多文化并存的黄家是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缩影。兰兰具有的中国元素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波澜与冲击,她的出现让金发碧眼的女主人波朗蒂有了危机危机感:兰兰到底是保姆还是意图取代女主人的妾?朗蒂对婚姻的不自信来源于自己在这个多种族家庭中一直受到边缘化的“他者”的待遇。过世的婆婆曾经一直反对她这个美国人嫁进黄家,且送波朗蒂这个具有歧视意义的外号。兰兰来到黄家后,波朗蒂看着满屋的黑头发与黑眼睛家人,她开始疑惑:“这还是我的家吗?” “这是谁的家?”(任碧莲,2004)。而兰兰作为一名中国女人,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也处于“他者”地位,她给孩子们讲的中国故事和自己曾经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有时会令受美国主流文化熏陶的黄家人感到“怪异”,而她和丈夫的房子也被种族主义的白人付之一炬。任碧莲通过对卡内基与兰兰被“他者”化,对中美文化都做了双向的反思,表达了其对文化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世界主义思想。两个女人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归根溯源还是两个女人的情感冲突。“跨文化对话的核心在于参与对话的人所共享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需要是普遍的,它们只需要是这些特定的人所共有的”(Kwame Anthony Appiah,2006)。而黄家人所共有的就是“爱”,男女恋情、家庭亲情令本已分裂的黄家,在男主人心脏病突发住院之时再次凝聚,黄家人最终达成和解,将小说的主题升华至 “爱”这一具有普世意义的话题。

三、结语

综上,透过任碧莲的跨文化书写可见其从华裔作家到美国多元作家的转变。在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去追寻一种跨越民族性的,普世的世界主义视角,开启了全新的“世界主义”的创作模式。在《典型的美国佬》与《莫娜在希望之乡》两部小说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讨中,体现了作者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精神:《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第一代移民张家人在美国建构中美混杂文化身份的过程是任碧莲对多重身份认同和人们可以创造和重建文化身份的探索;《莫娜在希望之乡》中通过第二代移民莫娜转换为族裔性杂糅的“多栖”文化身份,表达了作者认为个体可以拥有任何一种或多种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具有流动性的一贯主张。在《爱妻》和《世界与小镇》两部作品中,任碧莲更多关照的是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不同族裔的个体命运,充分展示了其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思想。《世界与小镇》中借助于兼基督教与儒家思想一身的海蒂用一颗博爱之心帮助、改变周边的不同族裔、信仰的人的行为,作者对个人修养与行动爆发出的力量的进行了展望,以及对一种跨越种族与地域的世界主义精神的传承,表达了其对个体命运深切关怀的世界主义思想。《爱妻》中,通过美国人在以东方传统文化为主流的家庭中和中国人在以美国传统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分别被他者化的经历,以及最终东西方二元对立消解的结局再现了任碧莲的跨文化思维以及对民族主义的批判的世界主义视角。纵观任碧莲的四部长篇小说,从最初的个体文化身份的追寻与定位、不同文化身份间的转换、承认接受自己的身份,到能尊重与接纳族裔的文化、实现文化共存,以及最后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超越民族身份,去做“世界人”,可以看出作家解构了中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公正的审视着不同文化,实现了跨文化书写以及其跨越族裔的藩篱、以普世主义心态关照个体命运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世界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Kakutani, Michiko. “World and Town—A Novel. The New York Times (2004 ): 6.

Kwame Anthony Appiah: Cosmopolitanism: 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2006.

Liu, Calvin. “Who’s Chinese American?”. Asian-Week 20.43(1999).

Jen, Gish.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New York: Knopf, 1996.

---.The Love Wife. New York: Knopf, 2004.

---.Typical America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1.

---.Who’s Irish? and Other Stor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9.

---.World and Town. New York: Knopf, 2010.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世界主义: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苗建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王宁:西方文论关键字——世界主义.《外国文学》(2014):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