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4


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研究

王立伟 窦立雯 栾斐斐1

山东中医药大学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情况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475名中医院校大学新生采用中国中医院校大学新生适应量表(CCSAS)进行调查,通过差异性分析,考察学生总体适应情况及各类不同群体的适应差异,结果发现,新生的总体适应现状良好,大学新生适应在学习及人际交往活动方面呈现出人口统计学差异。因此,为协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应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加强学习思维、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

1前言

在心理学中,“适应”一词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如对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1】。在心理学关于适应的研究中,主要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探索,其中,个体的社会适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对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社交活动等适应【2】。个体社会适应问题在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较为凸显,大学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阶段,面对周围环境和个体心理的改变,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正处于入学的关键期大学新生,研究者提出,他们的适应情况更将直接影响未来生涯规划和发展【5】,更有研究证实,新生心理适应越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6】。并且,大一新生的适应表现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适应能力越好,新生越容易主动积极调整自我,善于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7.8】。医学生由于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在校期间面临较重的学业负担,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专业,医学生更容易适应不良,产生压力和包括焦虑、抑郁、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影响后期在校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9】,这说明医学生入学适应很可能对未来的个人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应及早发现问题,提前开展重点预防,降低问题发生率。本研究对中医院校校新生的入学后的日常适应情况进行探索,尝试为中医院校新生自我心理调适和高校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建议。

2 方法

2.1被试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某所中医药高校的中医院校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75份,其中,男生占224人,女生251人;农村学生占259人,城镇学生占216人;独生子女139人,非独生子女336人。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属性

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224

47.16%

251

52.84%

户口所在地

农村

259

54.53%

城镇

216

45.47%

是否独生

139

29.26%

336

70.74%


2.2工具

中国中医院校大学新生适应量表(CCSAS)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教育部《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等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医院校大学新生适应量表》(以下简称CCSAS)。量表采用五点评分,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正向计分题41个题目,反向计分题目19个题目。在统计分析用统计软件对反向计分题进行重新编码,量表所有维度总分越高说明适应的状况越好,总分数越低说明适应的状况越差。【3】

3研究结果

3.1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描述性统计

被试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和结果如下:

表1 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描述性统计


N

平均数

标准差

人际关系适应

475

3.50

0.69

学习适应

475

3.48

0.62

校园生活适应

475

3.48

0.64

择业适应

475

3.50

0.60

情绪适应

475

3.51

0.63

自我适应

475

3.44

0.66

满意度

475

3.21

0.79

由上表表1可知,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各维度的均值均在中等偏上水平。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在学校适应性上的七个因子上从高到低依次为: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

3.2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2.1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比较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研究以学生性别作为分组变量,以学校适应性的各维度作为检验变量,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性别

平均数

标准差

t

sig

人际关系适应

3.65

0.77

2.30*

0.022

3.46

0.66

学习适应

3.51

0.72

0.35

0.730

3.48

0.60

校园生活适应

3.65

0.74

2.89**

0.004

3.44

0.61

择业适应

3.55

0.71

0.85

0.398

3.49

0.57

情绪适应

3.58

0.66

1.00

0.316

3.50

0.62

自我适应

3.52

0.69

1.28

0.200

3.42

0.66

满意度

3.31

0.82

1.34

0.182

3.18

0.78

注:* p<0.05 ** p<0.01,,***p<0.001,下同。

由上表可知,男女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和校园生活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适应性要强于女生。男女生在其他几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2.2 在户口所在地上的差异

表3 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户口所在地上的差异


户口地

平均数

标准差

t

sig

人际关系适应

农村

3.44

0.66

-2.14*

0.033

城镇

3.57

0.71

学习适应

农村

3.43

0.66

-1.95

0.052

城镇

3.55

0.58

校园生活适应

农村

3.42

0.63

-2.06*

0.040

城镇

3.54

0.64

择业适应

农村

3.45

0.59

-1.89

0.060

城镇

3.55

0.61

情绪适应

农村

3.46

0.62

-2.27*

0.024

城镇

3.59

0.64

自我适应

农村

3.34

0.65

-3.62***

0.000

城镇

3.56

0.66

满意度

农村

3.14

0.77

-2.11*

0.035

城镇

3.29

0.80


由上表可知,户口所在地在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以及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户口的适应性显著高于农村户口的。在学习适应和择业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2.3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表4 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是否独生

平均数

标准差

t

sig

人际关系适应

3.58

0.76

1.73

0.084

3.46

0.66

学习适应

3.57

0.68

2.04*

0.042

3.45

0.60

校园生活适应

3.63

0.69

3.39**

0.001

3.42

0.60

择业适应

3.57

0.66

1.67

0.096

3.47

0.57

情绪适应

3.60

0.65

1.98*

0.049

3.48

0.62

自我适应

3.58

0.70

3.01**

0.003

3.38

0.64

满意度

3.36

0.85

3.71**

0.007

3.14

0.75

由上表可知,是否独生在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以及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适应和择业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差异性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性别在人际关系适应和校园生活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适应性要强于女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6】,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受先天生理因素影响,相比于男生,女生身体素质更为脆弱,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差;除此之外,还可能由于社会期许在不同性别存在差异,男生从小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压力和社会责任,经受的磨练明显多于女生,这也间接导致了二者在适应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10】。

结果发现,是否独生在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以及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前人结果一致,张晖等学者在2016年发现,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适应上的困扰要更高【7】钟向阳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适应各因素上的适应困扰均大于独生子女【6】。这可能是由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内部结构的不同,导致二者亲子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不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以及适应水平。

与张晖的研究结果一致,户口所在地在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以及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户口的适应性显著高于农村户口,这可能由于可能与大多数高校位于城镇,其文化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故相较于农村学生,来自城镇的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和熟悉高校的文化,故适应水平较高。

4.2中医院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具体策略

1.学校在新生入学阶段,可结合学科实际,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分享活动,促进师生、高低年级学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自律能力,避免学业拖延。

2.在心理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性别、家庭情况等建立个性档案,有针对性开展一对一重点心理帮扶工作,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他们提供有效指导与帮助,根据专业特点和年纪特点制定不同的心理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和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9-23.

【3】方晓义,沃建忠,廉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0-101.

【4】傅茂笋等.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9):635一637.

【5】Martin J S,Hanrahan K. Criminology freshmen:Preparation,expections,and colleg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2006,15(2):287 - 309.

【6】钟向阳,张莉.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25(4):128 - 130.

【7】洪艳萍,张碧云,程霞.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64-267.

【8】罗杰,张晓州,张金钟 & 七十三.(2021).大学新生心理弹性与幸福感的关系:新生适应的中介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01),76-81+87. doi:10.3969/j.issn.1001-8735.2021.01.011.

【9】Moutinho ILD,Lucchetti ALG,Ezequiel ODS,et al.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Brazilian medical students: incidence, prevalence,and associated factors within two years of follow- up [J]. Psychiatry Res,2019,274: 306-312. DOI: 10.1016 /j. psychres.2019.02.041.

【10】张晖,何凯,罗军. 95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 (5):762 - 766

1【基金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编号XS2020014)。

【作者简介】王立伟(1994-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窦立雯(1991-),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栾斐斐,E-mail: luanfeifei@126.com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