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安娜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省襄阳市 441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效果的影响,了解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时间范围:2019年7月-2020年7月),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治疗,干预组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之前NIHSS评分、BI评分和对照组无差异,组别关于结果无统计意义(P值范围>0.05)。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后,BI评分、NIHSS评分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两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可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BI评分;康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作突然,预后差,患者不易康复,常出现偏瘫、眩晕以及时域等后遗症。目前,随着医学的进步,本病的死亡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多数患者仍有各种后遗症。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重点[1]。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如下文详述:

  1. 研究资料

1.1资料

参与者在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例数=68例),将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女比为22例,女性12例;年龄年龄范围24-80岁,平均年龄为(48.96±3.67)岁;干预组男女比为21例,女性13例;年龄年龄范围23-79岁,平均年龄为(49.05±3.81)岁。在入院时收集完整,患者主诉记忆减退,但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并无痴呆。本研究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从候选患者或其监护人收集书面知情同意书,研究两组之间的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其中脑出血主要加强脱水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稳定血压等治疗,脑梗死主要加强抗凝、改善脑细胞代谢、血压控制、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等。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如下:康复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主动和被动地进行治疗。在早期,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被动活动包括:按摩患者的肌肉、外展、内旋、各肢体关节的屈伸等。指导患者如何进行仰卧起坐、内收、内翻、外旋等关节运动训练,训练顺序由到难、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由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坐姿训练:随着患者逐渐康复,引导患者坐在床上,缓慢伸直和弯曲膝关节,逐步训练前、后、左、右旋转运动和躯干平衡。站立训练:在病情有一定恢复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和肌力训练,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患者的家属被训练出站在墙下的平衡姿势,然后由患者的家属向墙的尽头走去,交替抬高下肢,待患者保持良好的平衡后,训练患者做水平运动。步行训练:在病情得到一定恢复后,可进行步行训练。先是家属抱着患者的腰,患者用上肢托着家属的肩膀,从慢标时间开始,逐渐由家属牵着慢走,条件允许的话,最后变成自己慢走。具体的活动水平和持续时间是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来确定的,如允许进入身体,引导患者练习,从简单的关节外展肌收紧和放松,从恢复肌力开始,引导姿势训练,然后练习、平衡和步行,指导患者洗脸、进食等。

1.3统计学研究

使用Windows的SPSS 22.0分析了所有数据,比较独立的非正态分布组时,数据定义,为平均值±标准差(SD)或百分率检验。将两组定量数据与独立t检验进行比较,用卡方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定性数据。P <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干预组治疗前BI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42.76±4.52)分、(31.62±3.52)分;对照组分别为(41.93±4.04)分、(30.43±3.46)分;干预组治疗后BI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69.45±10.19)分、(15.48±1.52)分;对照组分别为(57.38±9.71)分、(23.22±2.79)分;干预组治疗之前NIHSS评分、BI评分和对照组无差异,组别关于结果无统计意义(P值范围>0.05)。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后,BI评分、NIHSS评分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两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病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药物、干预等治疗技术和危重患者抢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大多数存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

[2]。由于中枢神经网络受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出现自主神经紊乱。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由端脑、间脑、脑干和脊髓四个层次结构组成,自主神经系统(ANS)的正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网络的完整性。因此,急性脑血管病可导致不同类型的中枢自主神经紊乱,具体取决于病变部位,尤其是额叶顶区和脑干。虽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但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仍会发挥一定的代偿能力,神经系统可能会重建。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可行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康复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康复措施,可有效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康复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导致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变形,最终导致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BI评分、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概而言之,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江莉萍.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7):20+24.

[2]程琳.依达拉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8):1116-1117.

[3]李刚.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名医,2019(04):73.


作者简介:安娜1981-07-19),女,汉族,籍贯吉林省扶余市当前职务:护士当前职称:主管护士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