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陶晶 粟林梦 李玲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24医院儿科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7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160例患儿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对两组满意度,抑郁、焦虑评分,不良事件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性、心理、生活、健康教育等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安全管理当中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儿科;安全管理;应用

引言

由于儿科不同于成人科室的特殊性,护理风险多,造成护理纠纷多,影响医院的口碑及形象,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有利于确保患儿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7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160例患儿作为对象,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研究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201±2.02)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01±2.14)岁。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观察,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告知饮食、用药等指导。

1.2.2研究组

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1)建立健全护理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医院有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有护理与安全管理小组,人人参与安全管理。(2)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基础,对护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及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其原因。儿科患儿的风险点在于容易出现跌倒、坠床、误吸、烫伤,执行医嘱容易出现用药错误;护理技术操作容易出现违反操作流程、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液体渗漏、导管堵塞或脱出;抢救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用药剂量换算错误;交接班出现漏交、错交、责任不明;沟通不及时、方法技巧不当;物品丢失等等。护理部及护士长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本科本院或者其他医院的案例进行找茬找护理的风险点,让护士记忆更深刻,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3)评估风险因素。护理风险评估由护士长组织进行,对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回顾并进行认真探讨,总结出应对方案。患儿方面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包括感染、摔倒、碰撞、忘记服药、用药方法错误等。护理人员需充分重视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应对。对风险因素按照主客观划分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方法儿科患儿一般年龄较小,自主意识较为薄弱,对自身病情无法进行准确的描述,通过家长和医护人员的观察方可准确判断。另外儿童病情一般变化较快,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情况,护理风险因素会显著增多,不确定性也显著增加。主观因素主要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失误以及护理技能的低下。如在患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无菌技术操作掌握度低,导致患儿发生感染。(4)做好风险防范安全护理模式的循环管理,每月开展护理质量安全月大检查,按照护理部要求检查护理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护理风险问题以及是否得到纠正,总结出不到位的护理问题并讨论改进措施,制定到下个月护理管理措施和护理质量目标中,循序渐进提升临床护理质量。(5)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信息反馈,定期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如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是否增强,护理不良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提升情况等。护士长每月要统计数据,用数据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效果,用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如开展品管圈、用思维导图开展业务学习、记康奈尔笔记开展教学等,达到科学的管理提高护理专业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治疗性、心理、生活、健康教育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满意度分值每项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对护理满意度越高。制定相应的抑郁、焦虑评分表,观察两组患儿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情况,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1中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当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护理项目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性、心理、生活、健康教育等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抑郁、焦虑评分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

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5.71%,对照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21.43%,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7.37,P<0.05)。

3讨论

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风险防范作为工作的重点。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需要反复告知、沟通、记录、巡查的工作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因此首先要进行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儿科制度的完善,从基础上规定了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包括加强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流程、沟通技巧、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危重患儿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等,还应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及培训,做好警讯事件的学习,能够让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风险因素更重视,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垂直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防微杜渐,持续整改。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性、心理、生活、健康教育等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8.6±3.5)分、(90.7±3.2)分、(94.7±4.0)分、(95.8±4.2)分,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性、心理、生活、健康教育等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8.9±3.0)分、(67.4±2.8)分、(66.9±2.9)分、(70.5±3.1)分,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儿科安全管理过程当中采取防范式护理措施,能够满足患者对各项护理的需求。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抑郁、焦虑评分分别为(64.5±2.9)分、(68.3±3.0)分,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出现率为5.71%,对照组患儿不良事件出现率为21.43%,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

结束语

综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护理风险发生率可得到有效管控,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灶林.中医儿科临床中体质学说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9):144-145.

[2]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3]许新连.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67-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