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维“三板斧”,深刻文章必由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深度思维“三板斧”,深刻文章必由路

陈静 贾玉忠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山东 寿光 262703

摘要:高考写作文有“深刻” 这一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要想达到发展等级之深刻,学生必须学会三点思考:其一立意时思考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二行文中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其三行文中还要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惟其如此,作文才能够由浅入深,抵达思想的高度,触及灵魂的深处,杀出高考作文的庸俗圈,进入深刻圈。

关键词:深刻作文 本质 为什么 观点碰撞

引言

英国伯特兰·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其实他们之所以不愿思考,是因为他们不会深度思考。现在很多高中生也是如此,他们的思维往往发散性极强却不能合理聚焦,更不容易坚持在思维的聚集点上深入,因而不会深度思考。这一点在作文写作上表现尤为明显,而这就是能否写出深刻作文的本源。

高考“考试说明”把“深刻”作为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要求学生能有意识地深入思考,锤炼思维,掌握并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思维的方法,让认识更加深刻,使笔下的文字透射出思想的光芒。那么怎样让认识更加深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几种锤炼思维的方法。

一、立意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是他基于对人的存在的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归纳出人的存的精神特质:人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思想的本性是何等伟大,但又因其缺点却是何等卑贱……著名的思想家或文学家们往往能抓住现象的痛点,一针见血的指出本质的原型,留下传诵千古的名言。

学生的行文亦应如此。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有这样一则材料:

李天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双江夫妇对李天一的兴趣、才艺方面投入极大,教他的老师都是名师大家。十岁左右李天一一辆改装的自行车就要一万多……而访谈中,李双江也谈到:“孩子天赋好,我们不逼他;孩子总归学不坏,我们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舍不得打孩子,还没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就是这样一个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却一次又一次犯下罪行。

我们该如何立意才能更深刻呢?许多同学会谈到是李双江夫妇的溺爱,但是再深入思考你会发现,藏在李天一走向犯罪背后深入的原因是李双江夫妇自以为是的爱,它为李天一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二、行文中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上则材料中问了一个为什么,探究了李天一问题的本质,我们还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深化认识的最基本的方法。就上面这个“自以为是爱,却是一种伤害”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样的爱是真正的爱?②(然而)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③这样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教子故事,①真正的爱是让孩子自立自强,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成长成才,真正的爱是让孩子精神上富裕……②关注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注重品德的教育……③孩子有益于社会,爱心得以传播,社会和谐安定……

惟其如此,写出的作文才更加的深刻,并且有普遍的社会有意义,引发这个社会深深的思考。

三、行文中要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树立自己文章的观点后,还要和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在碰撞中让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三国演义》四十三回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精彩的辩论。我们以东吴第一谋士张昭与诸葛亮的辩论为例,来学习一下在和不同观点碰撞中让认识更加深刻这一方法。

背景:时值刘备新败,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诸葛亮到东吴游说,联吴抗曹。

张昭观点:东吴第一谋士(主降派)张昭诘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最终却使刘备无容身之地。(自比管乐,为何大败)

①管仲,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②乐毅(yuè yì),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诸葛亮碰撞(反驳)的观点:

1.“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用陈胜话说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张昭问的刻薄,诸葛亮反驳的尖锐。先以大鹏自况,志在万里;将群儒比作群鸟,胸无大志。)

2.然而以薄弱兵力“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军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过此。”(又进一步用事实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对“自比管仲乐毅”之说予以论证,在凿凿事实面前张昭的非难不攻自破。)

3.刘备暂时之败归于三个原因:一是刘备仁义,不忍舍弃赴义之民,;二是刘琮孱弱,暗自投降;三是刘备兵少将寡,“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分析原因、并在此结论上进一步论述,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4.引用汉高祖数败于项羽而

垓下一战成功,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之良谋。(作类比论证说明刘备失利是暂时的,而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必然的。进而归纳出汉高祖的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之良谋,突出自己在刘备兴复汉室大业中的重要作用。归纳总结)

5.接着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联系现实)

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 “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畯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滔滔辩才使东吴群儒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使吴蜀联盟抗曹的局面得以形成。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风头出尽,其层层深入的论辩技巧令人折服,堪称经典。

深度思维的这“三板斧”,可以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此外,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在行文的结构上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来安排文章,如“不仅如此……而且……”这样的语言进行过渡,使行文有层次感;在语言上也往往用“但是”“然而”等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深化。

让我们在作文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深刻思考具有大格局的文章,站在风口起飞;而不是不愿思考,做思维的懒惰者,写作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的庸庸碌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