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岳凌云

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 山东 荣成 2643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以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分别对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病人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护理后,以生活质量测量表(SF-36)对患者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介入前,HAD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AD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测评的以上几个维度中,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模式;中西医结合;负面情绪;效果分析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高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由环境污染或自身肺部发育功能不完善导致,发病率高达10.00%左右。罹患该类疾病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晨间或夜间咳嗽、气短、胸闷,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会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双下肢浮肿、夜不能卧、嗜睡甚至昏迷,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由于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其机体功能衰退,基础性疾病较多,因此,对疾病的耐受性降低,极易使病情反复迁延,诱发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中老年多面临退休、家庭结构改变的人生阶段,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该类疾病发生后,极易产生易怒、焦躁、抑郁等负面的心理状态,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专业优质的护理措施提升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负性心理成为了如今相关医疗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作为一种常见的护理模式,旨在以专业的治疗手段和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COPD患者依从性,使其积极面对治疗,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符合临床对COPD的诊断标准;依从性良好;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大躯体疾病;患有恶性肿瘤;伴有全身重度感染;精神系统疾病患者;近期服用过对本次治疗效果有影响的药物的患者。将纳入研究的160例患者以数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8.2±3.7)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12±0.28)年,咳嗽13例,胸闷气短19例,呼吸困难17例,食欲减退18例;夜不能卧13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7.2±4.1)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96±0.37)年,咳嗽17例,胸闷气短16例,呼吸困难13例,食欲减退17例;夜不能卧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以及临床症状的对比中,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举措。(1)健康宣教。收集患者的职业、爱好、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信息,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及认知程度。根据个体差异开展健康宣教,主要讲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常用治疗手段、以及使用相应药物,强调依从性对治疗效果的正向作用,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2)心理支撑。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部分紧张、焦虑、抑郁的患者以和蔼亲和的语气和态度增强医患或护患之间的沟通,鼓励患者口述身体感受,使其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生活的决心(3)生活指导。耐心引导患者注意休息和保暖,进行适当的室外有氧锻炼,多晒太阳,戒烟戒酒;不是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鼓励其通过阅读,看视频、听音乐等形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4)病房卫生。定期清扫病房,每天开窗通风30min-1h,保持病房空气流通,使室内湿度温度平稳,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4)用药指导。根据主治医生的指导,给予患者相应的清肺止咳,通肺理气的药物,指导患者按时服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对其实施雾化治疗,将药物稀释于2ml生理盐水中,带患者入本院雾化室,使其呈坐位或仰卧位,将雾化面罩置于患者口鼻处,打开雾化机,指导患者匀速呼吸,药物能够被患者吸入体内,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在此过程中,如有患者发生剧烈咳嗽,应及时干预。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本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主要做法如下:(1)中药足浴。以适量枸杞、茯苓、熟地黄、泽泻、山茱萸、淮山药、牡丹皮、补骨脂等置于足浴盆中,以2000ML 36℃温水浸泡10分钟,指导患者浸泡足部。(2)穴位按摩。以我院资深中医对患者的定喘穴、大椎穴、列残穴等穴位以患者能接受的力度进行点揉,并将穴位位置及按摩手法告知家属,使其可以自行按摩。(3)为患者制定益肺理气、补肾健脾的饮食规划,指导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3)自拟食疗方。指导患者以适量的薏仁、苦杏仁、大枣、冰糖于适量开水中煮沸,饭后服用,为期2周。(4)情绪护理。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悦,鼓励通过看书、养花、看喜剧等来克服忧虑的不良情绪。(5)辅助干预。以中医辩证法对患者的发病机理作出判断,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适量的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丹参、补骨脂、牡丹皮、桑椹子、益母草、茯苓、泽泻、杜仲(炙)、人参茎叶总皂苷,交由我院煎药室文火煎煮30-40min,取药汁150mL,指导患者餐后服用,为期2周,再酌情辅以针灸疗法。

1.3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该量表设置1-5级,分值越高,则证明忧虑焦躁情况越严重;采用生活质量测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测评,每项分值0-100,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对本次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6096031d6731f_html_6d39afc994e8b3d4.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HAD评分情况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D分别为(4.17±0.47)分和(4.21±0.39),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HAD评分为(2.03±0.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6±0.43)分,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HAD评分对比

组别

病例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80

4.17±0.47

2.03±0.17

对照组

80

4.21±0.39

3.16±0.43

t


1.276

10.573

P


0.384

0.012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SF-36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分别为(91.32±2.58)分、(90.76±3.14)分、(89.57±3.76)分、(90.87±2.69)均较对照组的(76.32±1.15)分、(78.37±2.01)分、(74.27±3.09)分和(77.96±3.15)分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SF-36评分对比

组别

病例

总体健康

生命活力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观察组

80

91.32±2.58

90.76±3.14

89.57±3.76

90.87±2.69

对照组

80

76.32±1.15

78.37±2.01

74.27±3.09

77.96±3.15

t


5.867

10.145

7.162

6.561

P


0.002

0.003

0.011

0.00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临床疾病,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缺乏相应的报道,有相关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长期暴露在化学烟雾或粉尘中的低收入人群,以及长期受二手烟侵害人群,以此推测可能与环境污染和自身身体素质有关。近些年,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空气中的粉尘、汽车尾气、化学物质等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对肺部的伤害性极强,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形式,给社会医疗卫生部门带来极大的医治压力。该病病程较长,极易反复迁延,使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普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呼吸困难、夜不能卧等临床症状,患者心理压力激增,极易产生恐惧、焦燥、抑郁、失望、悲观等负面情绪,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护理干预纳入到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中来,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对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起着推动作用。有相关医疗学者表明,将中西医的优点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或可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专业治疗的基础上,改善其负面情绪,使其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中,这为该类患者的护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理论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纳入“肺胀”“喘症”的范畴,临床治疗中,临床中应以驱邪宣肺、降气化痰为主要的治疗方向,以辩证法主张对症处理,以期达到靶向作用的治疗目的,在此基础上,辅以现代化的西医护理手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及生活指导,使其消除对医院的恐惧,提高依从性,从而积极面对治疗,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评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HAD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干预后进行SF-36评估,观察组在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四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可显著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使其总体健康趋于正常,使其生命活力、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得到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式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效果显著,可促进病症好转,提升临床疗效,从而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该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学英, QIU, Xueying,等. 中医辨证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17,9(406):203-206.

  2. 何乐, 赵晓琼, 王晓通. 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2(3):212.

  3. 刘洪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1):185-185.

  4. 尹维东,袁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12):34-35.

  5. 陈小芬, 陈丽华, 陈锦萍,等. 知信行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5):48-50.

  6. 冯迎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 心理医生, 2018, 024(8):229-230.

  7. 刘欣欣, 王浩彦, 张曼林,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分级的临床方法评价[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5(3):269-272.

  8. 宗敏.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 1(2):120-122.

  9. 王爱玉, 苏文莲, 张春,等.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 040(006):86-88,102.

  10. 马红梅.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5(1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