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破解心衰治疗难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1


中西医结合 ,破解心衰治疗难题

简鸿

四川省成都市 双流区 普仁医院 四川 成都 610211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在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冠心病引起的心肌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不齐以及瓣膜异常都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细胞供血供氧不足,心输出量难以支持身体活动需要,心肌收缩力减弱,在活动后表现出呼吸困难、胸闷气喘等症状,轻症者休息片刻可缓解,重症者须进行药物治疗。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受到关注,对比笔者展开探讨。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在心血管疾病中其发生率很高。有研究指出65岁以上人群的心力衰竭患病率高达4至6%。心力衰竭影响患者生存率,临床中心衰以慢性心力衰竭占比较多,由于其慢性进展,患者病程长,治疗周期长, 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合并症增加,易发展为难治性心衰,临床中有多项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持肯定态度。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原则为减轻心脏负担、加强心肌收缩力、积极处理并发症等。(1)利尿剂。在心力衰竭西医治疗中利尿剂为基础药,该药物通过促进排尿,减少体内水潴留,减轻心脏负荷。噻嗪类、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以及碳酸酐酶抑制剂为常见药物。(2)RAAS抑制剂。该类药物能够抑制RAAS,改善血流动力学,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同时还能够抑制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低交感神经兴奋,起到降压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RAAS抑制剂能减少缓激肽的降解,提高缓激肽水平使其作用于血管内皮,增加NO、血管内皮超极化因子释放量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ACEI、ARB、ARNI等为常见药物,其中ACEI为心力衰竭一线药物。(3)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分布于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道等。β受体拮抗剂能够与心肌细胞中的β1受体结合,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室颤等,该药物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为常见药物。(4)正性肌力药。正性肌力药起到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可以提高心输出量,治疗心力衰竭,地高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是常见药物。正性肌力药适用于心衰急性加重期服用长时间用药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对预后不利。(5)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类药物是一种预防性药物,缓释制剂药效可维持12小时,能够预防、治疗心绞痛。小剂量服用能够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中等剂量能够扩张传输动脉、冠状动脉,解除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血流量。大剂量能够扩张阻力小动脉,降低血压。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为常见药物。

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慌、呼吸困难、睡眠质量下降、下肢浮肿和疲劳等症状,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必须首先缓解以上症状。强心药能够加强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利尿剂能够消除水钠潴留,血管扩张剂能够加强心脏供血液降低心脏压力。西药治疗较为复杂,患者用药多,西医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心衰患者症状较多,对症治疗使用药物种类多,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单一西药治疗状控制不理想,生活质量低,心衰要标本兼治。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为心气、心阳亏虚,标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内伤情志、病后虚损等因素有关。心力衰竭病理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肺、脾、肝、肾四脏功失调相关。在西医常规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心力衰竭常见类型为心肺气虚、气阴两亏、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痰饮阻肺等,临床中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常见治疗方法,在医典中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以及桃红四物汤等方剂为经典古方。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注射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率越来越高,例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等等。临床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诸多研究,王福山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实施灸甘草加味汤治疗,联合桂枝、生晒参、麦冬门等药材,起到振奋心阳、益气养阴之功效,患者经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改善明显。近年来关于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对CNKI数据库中2000-2010年中药治疗CHF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71篇,出现频率如图1所示。

6096038d5181a_html_3cf88383c0ee5c92.png

图1:中医治疗出现频率

简而言之,心力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均造成一定威胁,积极治疗是维护健康的关键。西药治疗能够迅速解除患者心脏负荷,改善症状,联合中药治疗能够巩固疗效,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