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综合康复护理促进产妇产后康复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产后综合康复护理促进产妇产后康复的意义

王艳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妇产科 四川成都 611330


分娩是一项对家庭、社会有着极高意义的生理过程,产妇历经月余妊娠与分娩后,各项生理机能较妊娠分娩前有着相应的改变,而围产期女性的护理服务也直接关系着产妇的安全及康复效果。坐月子是我国传统休养方式,也是产后女性必须经历的一项仪式性过程,可追溯至西汉,距今已有超两千年的历史,《礼记内则》中将坐月子成为“月内”,而坐月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产妇产后早期生理与心理状态等的恢复。开展产后综合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与坐月子相同,均为促进产妇生理与心理状况恢复孕前水平。伴随医学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深入,大量医学研究表明,产后女性康复进程直接关系着后续机体整体健康状况,产后恢复期骨骼、盆腔、卵巢、子宫等因妊娠分娩发生改变的器官组织,若康复不到位将会诱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盆底功能障碍、恶露不尽、慢性腹痛、月经失调、产后抑郁等,将会对产妇自身及其家庭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就产后综合康复护理促进产妇产后康复的意义进行介绍分析。

1 围产期孕产妇的常规护理: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会协助其完善各项产前检查工作,由主治医师为产妇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了解每位孕产妇的产前征象。潜伏期责任护士会做好相应的产前健康宣教,并完善相关照护服务。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后,安排产妇进入产房待产,助产士为每位产妇进行血氧饱和度、胎心音、心率等的监测。第一产程进展过程中,助产士做好饮食指导,并协助产妇开展适量活动,初产妇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故而需要结合产妇情绪状况予以心理支持与情绪安抚护理,帮助产妇进行心理调节,以积极冷静的状态接受分娩。近年来对围产期女性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其主要目的是缓解因产程进展造成的强烈应激状态,促进分娩的同时为产后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2 产后综合康复护理

2.1、基础护理与健康指导:产后早期产妇需要严格卧床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提升产妇休息质量。在此基础上向产妇及其配偶(或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包括产后饮食、产后体位、产后离床活动、新生儿喂养等,提升产妇及其配偶的认识水平,降低不确定感,促进其自身角色的过渡与适应。

2.2、乳腺康复护理:母乳喂养是始终倡导的行为,随着相关宣传工作的开展,大众对母乳喂养的关注度及重视度也在逐步提升。临床诊疗中发现,受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产后泌乳启动延迟趋于常见。这一现象会直接影响母乳喂养。因而需要加强产后乳腺护理。首先需要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接触,早期接触能够改善产妇的情绪状况,促进角色转变。同时新生儿的吮吸可以有效刺激乳房泌乳反射。乳房按摩护理也是乳腺康复护理中的重点内容,产后早期即用温毛巾进行乳房热敷,护理人员消毒并搓热双手,涂抹适量凡士林后为产妇进行乳腺按摩护理。按摩时将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环住乳房基底部后利用适宜力度进行按摩,各乳房按摩时间一般为5~8min,每日开展2次按摩护理。中医穴位按压在乳房按摩中有着突出的价值,常用穴位有乳根、期门、膻中、少泽等,利用指腹进行相关腧穴的按摩能够有效促进乳腺导管疏通。乳腺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为母乳喂养提供基础。

2.3、心理康复护理:产前及产后抑郁是孕产妇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与不同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紊乱相关,尤以产后抑郁高发。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妊娠分娩导致的生理状态改变相关,同时产妇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家庭因素等均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本病的发生。积极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改善孕妇产后心理情绪状况的关键。对产妇进行心理情绪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估,结合产妇具体情况施以针对性心理干预,如情绪宣泄、情绪转移、鼓励安慰、家庭支持等,适时恰当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2.4、子宫康复护理:子宫复旧是指产后4~6周的时间内子宫完全恢复。子宫复旧不全是产后女性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以腹痛、持续恶露等为主要表现,羊水过多或多胎妊娠、胎盘卵膜组织滞留、膀胱直肠充盈等均是导致子宫复旧不全的常见原因,因而产后早期子宫康复护理也极为关键。在排空膀胱的前提下进行子宫复旧按摩,主要进行宫底按摩及穴位按摩,宫底按摩即将手掌置于宫底,小鱼际施力进行子宫的顺时针环形按摩,可促进子宫收缩及恶露排出,单次按摩时间约5~8min。穴位按摩近年来也较为常用,以三阴交、关元、气海、子宫穴等穴位按摩为主,可有效促进子宫复旧。

2.5、盆腔康复护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是现阶段我国女性较为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产后女性较为常见的病变类型。产科临床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痛、性功能障碍等,患者病情会呈现缓慢发展的特点。目前关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因素的研究发现,妊娠、分娩及盆底组织重塑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伴随妊娠进程子宫体积会逐渐增大,机体肛提肌会长期处于超负荷收缩状态,而出现肛提肌乏力情况,膀胱、泌尿道血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影响神经正常支配功能,继发盆底功能障碍。分娩过程中,接受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时会使得软产道及毗邻盆底组织过度牵拉扩张,会直接牵拉相关神经组织与肌肉组织,同时存在一定的阴道壁、宫颈筋膜损害等风险,继发盆腔脏器脱垂。不同程度的盆底组织重塑贯穿于整个围产期,这个过程的生理机制极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孕产期机体激素水平、盆腔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及肌肉组织重塑与其发生相关。盆底组织重塑是导致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甚至远期尿失禁的主要原因。目前盆腔康复护理技术较多,既往诊疗中以凯格尔运动常用,该运动训练能够有效促进阴道、肛门等的收缩,带动盆底肌群训练,改善毗邻肌肉组织的功能。而伴随医学水平的发展与完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护理也向整体化发展,即结合产妇整体情况开展的一系列围绕其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康复训练,实现产后脏器功能的全面康复。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被动盆底康复技术,能够结合产妇具体情况设定相关盆底肌肉训练方案,实现治疗的个体化与针对性。同时现阶段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的开展,可结合产妇腹部、脊柱、骨盆等不同部位的症状施护,如腹直肌分离治疗一般进行腹部肌肉电刺激干预,针对脊柱、骨盆症状的治疗,可采用电刺激治疗,放松内收肌,改善相关功能状态。